夏天的傍晚,我站在自家的二楼阳台,极目远眺,村庄被绿树笼罩,百鸟归巢,夕阳拉着晚霞的手,躲到树林的后面甜言蜜语说悄悄话去了,夜风踏着轻盈的脚步,在田野里悠然地散步。经过了一天的喧哗,村庄的夜晚,是那么宁静。门口河边的草丛中,偶而会传来几声欢娱的蛙鸣,间或几声虫儿的沙沙如窃窃私语,令人顿感心旷神怡。
一 炊 烟
思绪飞过童年,黄昏的炊烟,从高矮不一的房顶袅袅升起,晚霞的照射下,缭绕在炊烟里的小村庄,升腾着一种朴实,单纯,显得古朴、恬静。烟缕渲染着黄昏的景色,田间的人们炊烟的呼唤下,肚子饿的咕咕叫,孩子们要放晚学,要回家煮夜饭了,背着锄的顺着村道走回来。顿时,牛的哞哞声,狗咬声,鸡叫声,脚踏车的声音,人们说话嚷叫声,将炊烟下的村庄的黄昏变得充实起来。
炊烟是村庄里的时钟,是村里的晨钟暮鼓,传递着晨起晚息,劳作与休憩的信息,炊烟是秸秆柴草的化身,是烟囱上长出的云朵,轻盈袅娜,含蓄婉约。晚间的炊烟,最能够显示农村生活粗糙中的细致,晚上是人全和闲的时候,上学的孩子,劳顿的父母,外出而归的旅人,劳作的牲畜,都到晚上团聚歇息,休身养神。
炊烟是家乡的一道风景,飘逸、缭绕;炊烟是家乡临摹的画笔,在天地间挥毫泼墨,随意、自如;炊烟又是柴草灶火化成的幽魂,在炉火中历练在烟囱里洗礼,婀娜升空、轻灵飞舞;炊烟更是一缕缕乡情,在家乡的这片热土上生根、让漂泊异乡的人魂牵梦绕;炊烟是村庄的呼吸,院落的脉动。村庄里有了炊烟的映衬,亦动亦静,展示着生命的蓬勃和兴旺,彰显着沧桑人间的悠闲和繁忙,动的是袅袅升腾的炊烟,静的是沉寂斑驳的老屋;动的是人畜忙碌的身影,静的是田园山川的沉默,巧妙地构成一幅农耕文明的乡风俚俗图,尤显人间烟火里的薪火相传、血脉承袭。炊烟随意地舒展,挥毫泼墨,浓淡随意,弯直随风,形成一幅人间和谐的农村山水画景,是农村万古流传的宁静和平的日常生活。
如今各种清洁、高效能源进入千家万户,大多数人与炊烟渐行渐远,抽油烟机代替了烟囱,烟囱俨然成了摆设。然而,我总是怀念家乡的炊烟,怀念的还是拥有炊烟的那些美好时光。说到底,炊烟的味道就是家的味道,家乡的炊烟,就是我对家乡悠长的思念。家乡的炊烟里裹携着浓郁的乡情,乡情离不开对旧时的回忆,从老屋升起的炊烟和庄稼田开始,认识和走进这个神秘的世界,在这一过程中,对家乡的爱,在我们每个人心底滋生、扎根。如今,时过境迁,世事沧桑,家乡古老的银杏树、老屋炊烟永远留存在我的回忆里。
二 呼 唤
晚饭煮好了,母亲在楼下轻轻叫唤:下来吃晚饭。这时我仿佛听见邻居二爹在喊自家孙子,老人最是心疼自家的孙子,他煮完好晚饭后,站在下屋的西山头,手作喇叭状,直嗓子:“桂明啊,回来吃夜饭啊!细块巧儿,放了夜学,只晓得耍子,也不晓得回家做搞子”,孩子们却不买账,置若罔闻地依然和邻家的伙伴打成一片。二爹好似好话说尽又无计可施,便发狠地说,“等你老子喊你的时候,就有你日子过了!”。“桂明,死家来!”二叔浑厚的简洁的嗓音,像个命令,调皮捣蛋的桂明像被套了紧箍咒一般,一溜烟地跑回了家。如今这一切都远去了。
三 灯 盏
童年的时候,每当夜晚夜幕降临,随着“嗤“的一声,母亲划过一根“洋火“,点亮“洋油灯“,借着昏黄的亮光,母亲围上围裙,收拾晚饭后的灶头锅尾,豆大的火光漂忽不定,人的黑影被无限地放大。我和哥哥便会拿出书包,掏出课本和作业本,趴在“洋油灯“前,写作业和复习一天的功课。母亲还会时不时地注意调一下“洋油灯“的灯芯增强亮度,让我们看得清楚些,火苗欢快地跳动着。
“洋油灯“就是煤油灯,是用空瓶子和废旧铁皮盖中间棉纱做的灯芯制成,虽然材料极为简陋,做工极为粗糙,但在没有电灯的年代,灯盏儿成了每个家庭不可缺少的物件。外面的风从门缝隙钻进来,火苗便摇头摆尾,夏天的昆虫也来凑热闹,“飞蛾扑火”,烤焦味弥漫开来,或者扇灭了灯火。后来用上了带玻璃罩的煤油灯,能燃烧充分,亮度也好,油烟小还省油,蚊虫被玻璃罩拒之罩外,更不容易被风吹灭。夏天在蚊帐里用罩儿灯烫蚊子,看着可恶的蚊子瞬间升天,心里是那么的惬意。在计划经济时期,没有通电的农村,普遍使用的还是煤油灯,煤油要按票到供销社购买,所以会当家的母亲会适时调节灯的亮度,到了第二天一大早起来,你看我我看你,鼻孔黑黑的,让人忍俊不禁,哈哈大笑。
寂静的夜晚、飘忽的火焰、墙面上映照着的斑驳身影,成了那一代人最为难忘的记忆。八十年代后,渐渐地城乡都用上了电,煤油灯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往日里那种烟熏火燎、气味呛鼻的日子一去不复返,完成了“历史使命“的煤油灯,被静静地丢弃在某一处角落里,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线。时过迁境,今天,煤油灯已成为我难忘的童年记忆,但记忆中的那盏照亮我的童年、给了我无限的快乐。
四 纳 凉
夜幕就像块黑布似的以看得见的速度从西面走来,使得小村里的炊烟正在缓缓地融入夜幕,被无边的夜幕同化。夏天的傍晚,我和小伙伴在大人们收拾好晾晒的粮食后,便早早地清扫桥面,抢着占领桥最中心的地方,在上面铺上凉席享受河风的清凉。上世纪七十年代还没有电视,桥便是人们每晚聚会纳凉的好去处。凉爽的河风徐徐吹去夏天的热浪,乘凉的人们一身惬意;大人们侃侃而谈,道不完天南海北的山海经,一个个有趣的故事让我们悠然神往;叔伯们点燃旱烟袋时的火光照亮了他们古铜色的脸盘;河面上飞舞的萤火虫最是吸引小孩子们的眼球,捉到几只便放在玻璃瓶里,忽明忽暗看着都那么好玩;我最喜欢仰望星空找寻北斗七星,遥想着神话故事里牛郎织女在天河上相会,看着流星划过夜空;浸在水中的水泥桥墩上常常爬满了螺蛳,一捞就是大半篮子,那个鲜味想着就让人口水直流……
我的思绪在柔柔的夜色中悠悠走远,仿佛时光也已经静止。温暖的风儿透过纱窗轻轻吹进来,令我心中倍感恬静。村庄的夜晚有了月光的陪伴,心绪也格外的宁静安然。望着缀满繁星的天空,真想让那时光停止流转,就在这样的宁静中,远远脱离喧嚣的城市与繁杂的生活琐事,独享这一份村庄特有的宁静与安然。
(刘惊雷)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