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天电影

童年的记忆是一条小河,而露天电影就是欢快的浪花……

今天晚上放电影啦,今天晚上放电影啦!消息像长了翅膀的小鸟,一会儿就飞遍了全村。放学后,我们心急火燎的喝上两碗凉好的玉米糁粥,就呼朋引伴的向晒谷场赶去。大小伙子们一路吹着口哨跳前串后的显摆,姑娘们三五成群,穿着花衣裳,梳着油光光的大辫子,一路走一路发出银铃般的笑声。我们一帮子“淘气鬼”,从来不全带凳子,顺手在人家房前屋后的草垛子上拨草,夏天麦草梱子,冬天稻草把儿,往银幕前一铺,早早的就占好了位置。

夜幕开始降临了。发电机开始卟卟卟地欢唱,放映灯刺眼的灯光一下子照亮了全场,整个电影场立刻沸腾起来。突然,明亮的灯光一下子暗了下去,一束光柱投向了雪白的银幕。放映员拿着话筒大声说:“社员同志们,社员同志们!今天我们放映的是,革命现代京剧《红灯记》和《龙江颂》,在正式放映前先放一个记录片,请大家找好自己的座位,不要大声喧哗。记录片过后,紧接着响起了雄壮有力的《解放军进行曲》,银幕上八一军徽光芒四射,电影正式开始。

记得我很小的时候,年轻的父母就是一对电影迷。不仅本村电影场场不落,外村电影也不肯放过,有时候甚至赶到20里外去看。要看电影伢没人照顾怎么办?于是,父亲把大点的我往“脚踏车”前杠上一放,母亲跳上后车架,一家三口就出发了。每次看电影我都在父亲的脖子上“骑杠马”,且神气活现从头看到尾,一点也不打瞌睡。由于年龄太小,对电影的故事情节一点也看不懂。直到8岁那年,我才把悲伤心的泪水给了朝鲜电影《卖花姑娘》。我看到恶毒的地主婆,将滚烫的药锅踢到花妮妹妹顺姫的脸上,小妹妹双目失明了。为了给生病的妈妈和妹妹治病。花妮沿街卖花,受尽了人间苦难,我伏在父亲身上“痛哭失声”。

其实,放电影对于孩子们而言是没有多大吸引力的,他们只图个“好耍子”,图个“赶热潮”。电影放映了,他们就露出了调皮捣蛋的天性,一个个在人群里钻来挤去,玩起了捉迷藏。或者绕着场子你追我打、“舞刀弄棒”,搅得大人们看个电影都不得“安神”。

而对于大姑娘、小伙子们来说,看电影就是最好的约会和表白的机会,他们三三两两站在人堆后面。姑娘们羞羞答答,小伙们却特别大方,一不小心,不知那个姑娘的手就会被攥在了小伙的手心。当时,农村还有个不成文的风俗叫“约凳”,就是那个小伙子看上谁家的姑娘了,一听到放电影的消息,就托人捎个口信,男方晚上帮她带“高凳”了,不中意就不去找男方“坐凳”,情投意合的就约好在哪儿等,悄悄地合坐在一张长凳上。

当然了,那个年代人们思想还是相对保守的,像这样“私定终身”被父母知道了还是“不得过身”。一晃30多年过去了,《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英雄儿女》、《闪闪的红星》,都留在了儿时的记忆里,到现在一些经典搞笑的台词还记忆犹新。青年时期的《红楼梦》、《追鱼》、《梁山佰与祝英台》、《唐伯虎点秋香》、《渴望》、《篱笆女人和狗》也都印在了脑海深处。

今天,社会已进入信息化时代,3D电影、高清电视、电脑网络,人们想看什么看什么,外国大片、韩剧想什么时候看就什么时候看。露天电影已离我们越去越远了。

露天电影,多么富有诗情画意的字眼呀!现在的年轻人根本无法了解,在那个精神和文化都匮乏的年代,露天电影曾经带给我们的欢乐。

 

赞(0) 打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雉水网 » 露天电影
分享到: 更多 (0)

新如皋 更专业 更方便

联系我们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