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名徐州人非遗博览会获奖

  徐州泥塑代表王光永在参赛现场。

  徐州面塑代表朱月香在参赛现场。

  中国江苏网9月29日讯 昨天,结束在济南的第四届中国非遗博览会行程,徐州面塑代表性传承人朱月香回到了徐州家中。在这次非遗博览会举办的传统工艺项目现场大赛中,徐州面塑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朱月香以面塑“爱”获得了大赛金奖,泥塑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王光永以泥塑“普通人”获得了大赛铜奖。

  从1000多位投稿作者中脱颖而出

  9月21至25日,由文化部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四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在山东济南国际会展中心举办。博览会以“非遗走进现代生活”为主题,通过展陈、演示、比赛、体验等形式,全面展示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新进展和新成果。现场举行的传统工艺项目大赛分为草藤柳编、泥面塑、剪纸、刺绣、竹编、陶瓷手工成型、风筝年画7个项目,比赛为计时现场操作和作品展示两项。所有大赛选手,首先由非遗博览会组委会从全国上千位投稿作者中筛选,最终留取30人进入现场大赛环节。除个人使用的工具、材料自备外,其他费用全部由组委会承担。徐州面塑传承人朱月香、泥塑传承人王光永从国内1000多位投稿作者中脱颖而出,参加了传统工艺项目现场大赛,和国内其他地区的泥面塑高手同场竞技。

  围绕主题“爱”艺术家们各显其能

  比赛为现场命题创作,泥塑、面塑同场比赛。组委会给出的主题是“爱”,艺术家们根据各自理解,用泥、面现场在规定的3个小时内创作出完整作品,最终由专家组根据作品的场景布置、手工技法、创意构思、作品完成情况等综合起来打分评比。王光永创作的泥塑作品叫“普通人”,表现出一个人在手掌心捧一小鸟,小鸟半展翅欲飞去,但又似不愿离去。他介绍说,作品立意在于表达人与自然、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是人类爱护动物、鸟类的行为体现,来彰显大爱无疆的内涵,也紧扣大赛的主题要求;朱月香的面塑作品名为“爱”,表现出在房前树下的祖孙俩,老奶奶给孙子缝制布老虎,孙子给奶奶递点心的场景,寓意祖孙两代人的关爱。小孩头上的虎头帽子、脚上的虎头鞋,上面的珠子表现得都比较细致,老奶奶手中的线细如发丝,特别逼真。经过评比,朱月香的作品获得了大赛金奖,王光永的作品获得铜奖。

  朱月香:看爷爷捏面人,慢慢就学会了

  “这是我第一次现场比赛,时间紧,评委、观众都在眼前盯着看,还好最终顺利完成了。我隔壁有个人,比赛时紧张得手都哆嗦,时间到了作品也没完成。”朱月香小时候生活在邳州八义集镇,从小跟随外婆生活,捏面人、剪纸、布艺这些手工活耳濡目染,不觉间就学会了。“爷爷那时候经常到庙会上去捏面人,捏个小猫小狗什么的,我看着看着就会了。”她介绍说,小时候在农村生活,所以作品中体现出很多生活元素。小时候家里穷,白面馒头都吃不上,白面是舍不得用来练手艺的,她就在河边挖红泥来练习。她还记得,六七岁上小学的时候,她手工捏的猫头鹰在学校里被小伙伴们追捧,那时候的手工作品在学校就经常拿奖状。结婚后,因为丈夫是画国画人物的,经常带她去参观全国美展,这些经历对她捏面人时在人体比例、画面构图方面都有很多帮助,创意也得到了很好的提高。不过,家里人也不都是完全支持她做面塑的。“我婆婆说,我这是旧社会街头要饭的小买卖,不希望继续做,但是我从小就喜欢,对面塑很有感情,不愿意放弃手艺。”说到收入,朱月香坦言,过去捏一个面人能卖1.5元,只能勉强够吃饭的,现在她的普通作品可以卖到上百元,个别特殊的作品能卖到五六千元,她用时1个多月创作的“金陵十二钗”,被一个藏家以上万元的价格收购了。“其实不是挣钱多少的事,是喜欢这门艺术。现在我也有了自己的工作室,带了一些学生,把这门手艺传下去。”

  王光永:孩童时的喜好成为追求的事业

  王光永的老家在贾汪区汴塘镇,过去曾属于邳州。邳州一带泥玩具的制作历史悠久,那一带的泥塑艺人大多从事泥玩具的制作。在王光永的童年记忆中,经常有挑着担子走街串巷的卖货郎,而他们卖的东西里总是缺少不了泥玩具。“那时候我们小孩子最喜欢的游戏就是玩泥巴,家里用来装东西的泥罐子有些就是自己做的。”王光永回忆说,孩童时的这点喜好成为自己到老还在追求的事业。而小时候的捏捏画画,对现在而言则是一种积累,是不可或缺的一段经历。这次参加现场大赛,获得的是铜奖,王光永说,老一辈泥塑人都已经是高龄,活跃在市场的多是中年这个层面的,从比赛现场就能看出来。泥塑发展到今天,需要结合当下时代的审美、观念、技术,加以创新,而自己在创意上下了一番心思。“这次参赛,最大的收获是了解了国内更多地方的泥塑特点、技术、用料,也学习到一些经验。”

赞(0) 打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雉水网 » 两名徐州人非遗博览会获奖
分享到: 更多 (0)

新如皋 更专业 更方便

联系我们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