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长征路】四渡赤水出奇兵(下)

efc0000cea2889a7fa9

  昨天,我们讲到中央红军在处于国民党几十万重兵围追堵截的艰险条件下,集结扎西,二渡赤水河。

  红军二渡赤水,回师黔北,完全出敌意外。川军黔敌急忙抽调部队向娄山关、桐梓增援,企图阻止并围歼红军于娄山关或遵义以北地区。

  【折回遵义 娄山关大捷】

  遵义娄山关,象回形针,弯曲、逼仄、陡峭,危险就更不用说了。为了和时间赛跑,红军并没有走这条土公路,而是抄近路走两边狭窄的山路,因为这样可以加快行军速度。 但是,走进这些小道,你就会发现,这里遍布河麻,一种密生刺毛的中药材,不能触碰皮肤。

  今年79岁的肖开基,是娄山关山脚下板桥镇板桥村的农民,他的哥哥肖开模当年曾给红军带过路。从哥哥嘴里听来的红军往事,已深深烙印在肖开基的脑海。如今,肖老是娄山关纪念馆小有名气的义务讲解员。只要游客需要,他就会带着游客沿着陡峭的山路,登上海拔1400多米的小尖山战斗遗址。

  ​    遵义市娄山关纪念馆义务讲解员肖开基说:“这是一个战壕,小尖山战斗遗址。1935年国民党委派了军阀王家烈部队守在这个地方,主要是彭德怀从桐梓县从北面包抄到南面,打到王家烈指挥部叫黑神庙,晚上伏击上来把小尖山占领了,攻打了小尖山、大尖山、点金山两天三夜,就在这个地方消灭贵军军阀三个团、桐梓县4个团。”

  狭路相逢勇者胜。由彭德怀率领的红三军13团,一鼓作气冲到娄山主峰,并乘胜向遵义进攻。这是红军长征出发后取得的第一个大胜仗。

  红军娄山关大捷后,国民党采取堡垒与重点进攻相结合的战法,南守北攻,企图将红军围歼在遵义、鸭溪这一狭小地区。红军将计就计,1935年3月17日,红军从茅台三渡赤水。这次,红军没有隐蔽,佯装北渡长江的势态,目的就是想吸引敌军西进。

  【"高手"破译情报创造战机  "二局"功不可没】

  乌蒙山脉绵延起伏,江水波涛,这里既有苍郁的原始森林,也有平畴沃野。沿着中央红军当年入川的脚步,我们走进川南。

  江苏台记者文坤说:“在四川泸州古蔺县依山而建的太平镇,可以俯视看到的那个码头,就是著名的太平渡,也叫红军渡。静静流淌的河水,为我们还原历史的细节。”

  在古蔺河与赤水河汇合处的太平镇,被称为石阶上的"小山城", 这个古老镇子,与红军长征四渡赤水有着血脉深厚的关联。四渡赤水战役历时72天,其中在古蔺转战就长达54天,太平镇处处充满着长征的气息。

  江苏台记者文坤介绍,这是四渡赤水中央红军机要室的旧址,毛泽东曾赞誉红军的侦察电台说,你们是科学的千里眼和顺风耳,我们走进这个屋子看下。

  屋内,陈列着这么一台电台收报机,毛主席曾说,"二局"是黑夜走路的灯笼,我们是打着这个灯笼长征的,没有"二局",长征是很难想象的。毛泽东说的"二局",是红军总司令部一个极机密极重要的单位,总共只有几十个人。但就是这几十个人,在局长曾希圣,副局长钱壮飞的领导下,凭着小功率的电台收报机,在长征中一路走一路24小时不间断地收听各路敌情,成功地破译了对方千变万化的各类密码860多种。1935年3月10日发生的打鼓新场风波,是红军长征中四渡赤水期间的一次重要事件。当时,与会领导人一致同意打,因为驻守打鼓新场的是黔军"双枪兵",不是红军的对手。

  遵义市党史办征集研究科科长李波说:“"双枪兵"是王家烈的部队,一边扛战斗的枪,一边拿着烟枪,抽完那个烟才有那个劲打仗,烟瘾犯了就没办法了,所以战斗力比较弱。”

  但是,只有毛泽东极力反对,坚决不同意打。

  江苏省委党校党史党建部主任教授李继峰介绍:“毛泽东极力反对,通过情报发现当时真的国民党的主力在向打鼓新场集中,周恩来看到这情报之后,非常感慨,如果去打打鼓新场,可能会遭遇非常非常大的危机。”

  对红军走向的猜测和判断,成了摆在国民党面前的一道智力题。1935年3月21日,红军四渡赤水河,再次进入黔北,寻机南渡乌江。此时的红军娇若游龙,见其首而不能见其尾,已把蒋介石和他的高级幕僚玩弄于股掌之间。

  江苏省委党校党史党建部主任教授李继峰介绍:“ 四渡赤水很多人不理解,觉得跑来跑去很累。其实毛泽东当时有个战略思想,想把云南的军队调出来,几渡赤水的目的是让国民党军搞不清楚目的,使国民党判断失误。”

  至此,毛泽东指挥中央红军用3个月的时间完成了四渡赤水战役,巧妙地穿插于敌人数十万重兵之间,不断创造战机,在运动中有效地歼灭敌人,从而掌握了战场主动权。

  【挺进川南 赤水河号子传承长征精神】

  今年70岁的胡敬华,父亲胡荣清是一名江西籍的红军,赤水之战中在古蔺身负重伤,带着红军后勤部留给他的三枚银元在太平停驻,继续从事地下党活动,1953年去世。胡敬华至今保留着与父亲有关的两件珍贵之物:一块光荣烈属的搪瓷牌,一枚银元。

  胡家在太平镇已是四世同堂,后辈有近30余人。胡敬华从小便能吃苦, 16岁在船上当起了炊事员,18岁便做了纤夫,日复一日的船工号子声在赤水河畔回荡。如今,胡敬华哼起赤水河船工号子,依旧激越而豪迈。

  80年前,中央红军在崇山峻岭和惊涛拍案间,演绎一幕幕壮丽的革命史诗,今天,赤水河边,一座座纪念碑,一条条长征街,默默地向人们述说那段红色历史。赤水河静静地流淌,一代又一代星火相传,守望着长征精神,并在守望中求变,求新。

赞(0) 打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雉水网 » 【重走长征路】四渡赤水出奇兵(下)
分享到: 更多 (0)

新如皋 更专业 更方便

联系我们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