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长征】驻守高原 红军精神代代传递

  80年前的今天,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和宁夏固原将台堡会师,标志着举世闻名的长征胜利结束。这场散发着理想主义光芒的远征,预示着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开始,留下了永不磨灭的精神力量。说起长征,爬雪山、过草地不得不提。1935年,红军历经生死考验来到四川阿坝。在这里,往返转战16个月;12万人进进出出,后翻越了8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走过了人迹罕至的水草地。80年前,红军历经艰辛、克服万难,为的是闯过去,闯出一个新时代;80年后,还是那片雪山皑皑、草地茫茫。同一面旗帜下,新时代的军人选择留下来,扎根在这里,他们以80年前的英雄们为楷模,以"现代红军"的称谓来互勉,用一种近乎残酷的戍守姿态,守护一方安宁,服务一方百姓,呼应着这个时代和那个时代共同的胜利曙光。让我们一同走近武警阿坝支队。

  悬绳渡河,泥潭摔擒,丛林搜索,穿越毒瘴……这是武警阿坝支队2016第二季度"魔鬼周"训练现场。特战队员在平均海拔3500米以上的参训地域,7天6夜,人均负重30公斤,在酣睡中被袭扰,在冰水中泥沙遮体,在奔袭中搀扶相助,在对抗中奋力搏斗。

  高原地区严重缺氧,坐着不动就相当于负重30公斤。带着全套单兵装备冲杀,那绝对是挑战生理极限。但战士们没有一个人自愿坐上回程的收容车。因为,他们不缺榜样,身边有优秀的战友,记忆中有铁打的红军。

  藏族小伙儿秋吉王平,2012年入伍。他所在的特勤中队,是武警阿坝支队的尖刀力量。

  秋吉王平介绍,以前红军过草地的时候,爷爷就做过翻译和向导,而后他鼓励我们父辈们去参军。

  给红军当过翻译和向导的爷爷,后来当上了民兵连长。此后,秋吉王平的父亲、伯父、哥哥先后参军,造就了一个军人世家。

  我们采访期间,恰逢秋吉王平的父亲难得来看儿子,没想到,说好的探亲,最后变成了老兵检阅新兵。

  ​     秋吉王平说:“红军在受挫过后,会在挫折和失败中寻找总结,然后在下一步更加拼搏,所以说换在我们的话,不管是在生活方面还是在训练方面,如果发现了一些困难或挫折,不能去埋怨而是要更加的努力更加的拼搏。”

  父亲教导儿子,老兵指导新兵,军人的气质就这么一代代在高原上传递。

  每年一次探亲,都是匆匆相聚、匆匆离别,这种"牛郎织女"般的生活,孙成龙夫妻一过就是4年。今年,妻子从山东老家来阿坝探亲,赶了三天路,才见到了丈夫。

  孙成龙的妻子班红平介绍,感觉好像是刚谈对象的那种感觉吧,毕竟一年都见那么几天。

  武警阿坝支队战士孙成龙说:“ 娃娃现在有三岁零七个月了吧一共见了四次,去年两岁半的时候回去我问她你认识我吗,她摇头不认识。”

  孙成龙,入伍12年。这位妻子眼中"一直有刚谈对象时的感觉"的小伙,可是战友们眼中的"神枪手"、"爆破专家"。在2008年汶川地震抢险救灾中,他用身体支撑起将要下塌的砖墙,徒手刨开废墟,先后救出33人。

  2008年5月12号14点28分大地震来袭,武警阿坝支队迅速调集兵力、筹措物资,奔赴灾区。先头部队徒步急行军90余公里,率先冒死挺进汶川。

  武警阿坝支队战士孙成龙介绍,余震还不断,石头还一直在往下飞,所以说我们当时是分小组,比如说一组在前进的时候二组在后侧观察,那种以百米冲刺的速度,从飞石上边从冲刺过去的。

  孙成龙和战友们每人背着50多公斤水和食物,闯余震、冲滑坡、躲塌方,在地震发生次日傍晚,以尖刀之势冲进震区,为后续部队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武警阿坝支队战士孙成龙说:“在向汶川开进的过程中,有一些老百姓看到我们部队从那经过的时候,就在说‘唉,当兵的过来啦,跟着当兵的一起,不会有什么问题的’。”

  这一次和大自然毁灭力的赛跑,也让战士们感受到了百姓的信任。这种朴素的信任由来已久。早在长征期间,在藏区秋毫无犯、纪律严明、爱民护民的红军,就彻底刷新了人们心目中的军队概念。灾难面前,当代军人当然更应该对得起这份信任,当老百姓的定心丸和主心骨。

  武警阿坝支队政治委员何勇说:“驻扎在红军长征这块热土上,对红军的精神,我们了解得最直接,感受得最深切,所以我们义不容辞,为老百姓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何勇是红军后代,长征期间,爷爷何永福曾三爬雪山、三过草地。从记事起,老人不仅常跟他讲战斗故事,还总爱念叨阿坝各族人民对红军的支持。当年10万大军来到这里,30万阿坝人倾囊而出,送来20多万头牲畜,2000多万斤粮食。

  武警阿坝支队政治委员何勇说:“小的时候爷爷经常跟我们讲,过草地翻雪山,特别是在翻雪山当中,很多时候都是前面拉着后面推着过去,有的战士翻过了雪山,眼睛都被雪反光的刺激成雪盲,我爷爷当时也就16岁,他说如果没有藏区老百姓的支持,他们是走不过草地的。”

  班佑村,是红军进入草地后见到的第一个有人烟的村寨,在长征历史上被称为"草地第一村",毛泽东、周恩来等人都曾在当地牧民家中借住过。如今,在昭示着红军过草地的胜利曙光中,班佑村民们的日子敞亮鲜活。

  班佑村村支部书记扎波介绍,武警们做了很多,最开始是进行学校的全面的维修,把我们的教师教学楼全部进行改善,同时给学生发了校服。

  2007年以前,班佑村小学校舍还很破败,武警阿坝支队先后拿出300多万元,让学校焕然一新,村民们于是把学校改名为"武警爱民学校"。子弟兵的形象,就这样朴素地刻在了孩子们心头。 

  武警爱民学校学生泽旺拉么介绍,叔叔每次来我们学校的时候都带着一些东西,我们一定会努力学习。

  除了学校,武警阿坝支队还在训练之余,完成了众多民生工程。修公路、建房屋、盖大棚、设基金。这些穿着军装的建设者,改变了驻地的面貌,也改变了农牧民的观念。当地学校入学率,已经达到百分之百。

  武警阿坝支队政治委员何勇介绍,我想爷爷在天之灵,一定会感到欣慰的,我们在做这项工作的时候,也是把红军精神一种继续的延续,对老百姓我们是一种责任,不让一个人继续贫穷。

  80年后,草原上,阳光下,经幡飘扬,格桑花芬芳。那个年代的赤诚,真诚,热血,热情,历久弥新……

  袁自泉,藏族人,战士们的老朋友,大伙亲切地喊他"圆圆"。逢年过节,或是老兵退伍,圆圆都要带着一家老小过来看望。

  藏族农民袁自泉说:“高原上这么辛苦海拔这么高,他们都是平原上的孩子,没得他们这样子的付出啊,我们今天肯定过不上这么好的生活。”

  蔬菜、菜籽油,外加两个开心果,圆圆表达感谢的方式,有着当地人特有的淳朴。

  武警阿坝支队壤塘县中队队长漆利平介绍,圆圆都相当于我们第二个辅导员了,觉得我们这个虽然苦一点累一点,但是我们心里很温暖。

  曾经,松潘草地上行进的红军,隐忍着残酷自然带来的孤寂,也正因为一腔的赤诚爱民,汲取了温暖前行的力量。时光变幻,这也成为当今高原军人独有的历练和力量源泉。

  藏族农民袁自泉说:“虽然我没有见过红军,但是我看到他们,像见到红军一个样子的。”

赞(0) 打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雉水网 » 【我的长征】驻守高原 红军精神代代传递
分享到: 更多 (0)

新如皋 更专业 更方便

联系我们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