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学子采访南京大屠杀幸存者 抢救最后的证言

  经过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工作人员统计,目前登记在册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只有109位还在世,他们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铁证,也是活着的历史证人 。但随着岁月流逝,这些幸存者的人数也越来越少,光是在今年11月,就有三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相继离世。寻找最后的记忆和证言刻不容缓,南京大学历史学院的同学们正在行动。

  【从倾听到感受 重回历史现场】

  这是南京大学历史系学生李丽晴和学妹第三次来到南京大屠杀幸存者陈桂香老人的家中了,每个周六的相聚,成为陈桂香老人最期待的事情。

南大学子南京大屠杀采访幸存者 抢救最后的证言

  1937年,侵华日军占领南京时,14岁的陈桂香一直跟着奶奶生活,她亲眼目睹了奶奶惨遭日军杀害的场景。陈桂香说,奶奶是被日军用刺刀戳死的,最后都已经讲不出话来了。

  同学们用录音笔全程录音,根据老人的讲述,整理修改之前的采访稿。

  【从记录到互证 采用国际标准】

  今年9月底,南京大学口述历史协会和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共同启动了“最后的证言——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口述历史采集”项目。

南大学子南京大屠杀采访幸存者 抢救最后的证言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武黎嵩说,虽然大家心里都觉得叫“最后的证言”可能会比较心酸或者有点悲凉,但事实上,这可能真的是历史给大家最后的机会了。

  作为项目组指导老师的武黎嵩,其实早在2004年就曾参与过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证词证言的调查项目,那时的他还是个大四学生。武黎嵩回忆道,那个时候,大家都不知道还有“口述史”。大家去浦口采访一些幸存者老人的时候,没有录音笔,都是靠手记,然后形成一份简单的证词。

  比起以前的社会实践,这次的口述史证言调查过程,在物质条件和学术标准上,都要规范得多,全程遵守口述史证言的国际惯例和标准。除了要参考老人以前的证言证词,还有历次接受采访的一些实录,同时要把这些和相关的史料进行对比互证。

南大学子南京大屠杀采访幸存者 抢救最后的证言

  【从事件到命运 留住珍贵记忆】

  今年89岁的艾义英老人,1937年时住在南京麒麟门附近的许巷村,家中有屋有田,在村里也算富庶。因为是长女,父亲还将她送进私塾念书。但侵华日军进入南京后,平静的生活戛然而止。艾义英说,自己去私塾才读了一个星期,日军的轰炸南京就开始了,大家也就无法再去上课了。

  从与老人对话漫谈,到核对历史细节,再到整理文稿并读给老人听,每个记录小组要拜访老人三次以上。过去对于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采访,一般都会关注老人们在南京大屠杀期间的苦难经历,但这一次将会更关注幸存者们一生的经历。

南大学子南京大屠杀采访幸存者 抢救最后的证言

  每周三的晚上9点,项目组都会召开一个组长会,汇报各自采集工作的进展和碰到的困难。在11月16号的会议中,胡雨玭同学带来了一个坏消息,只接受过一次采访的任静萍老人在11月10晚上离开人世。胡雨玭数,任奶奶走得非常匆忙,现在只能通过对家属的进一步采访来了解更多的信息。

  在世的109位幸存者中,最年轻的都已经八十多岁,尚有讲述能力的老人只有50位左右,因此,同学们必须和时间赛跑,抢救即将消失的历史记忆。

赞(0) 打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雉水网 » 南大学子采访南京大屠杀幸存者 抢救最后的证言
分享到: 更多 (0)

新如皋 更专业 更方便

联系我们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