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三人谈:如何拥抱分享经济 他律更需自律

  中国江苏网12月14日讯 日前,源于西班牙小城,已出现在上海和泉州街头的“分享冰箱”来到了常州。据了解,这个项目是为了将商家乃至私人富余的食品,分享给一些需要的人食用。不久前,江苏理工学院的学生团队推出了将校园内的“僵尸车”进行回收、改造并重新投放使用的“共享单车”项目。再联想时下流行的“滴滴出行”“小猪短租”“摩拜单车”等,它们无一不持着“分享经济”的理念进入了我们的生活。分享经济就是如此吗?它正在怎样影响我们的生活?又该如何健康发展?

  本期三人谈嘉宾:

  叶小荣 常州开放大学江苏城市

  职业学院(常州)副教授

  丁 毅 江苏慎韬律师事务所律师

  王少华 常州市民

  主持人:车玉

  特别鸣谢场地提供:奥体明都国际饭店

  “体验”比“拥有”更有价值?

  主持人:分享经济最大的特点应是什么?

  叶小荣:随着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从在线创意设计、营销策划到餐饮住宿、物流快递、资金借贷、交通出行、生活服务、医疗保健、教育培训、科研实验等社会生活领域,分享经济几乎全面渗透。然而,真正意义上的分享经济有三大特点。一是,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使用者不能也无法转移被分享标的物的所有权,因此其成本较低;二是,分享经济的运营需要通过第三方或者平台,由其建立分享者与使用者的连接;三是,分享要有结果,即收益回报,从而实现可持续性的发展。

  王少华:供给和需求的有效匹配,是分享经济的最大特点。分享经济并不是新生事物,它在很早以前就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只不过当时的供需信息不对称,分享难以有效实现。基于互联网技术建立的平台,极大方便了供需信息的对称和匹配,使闲置资源的供给和需求衔接的精准度得到大大提高。再加上支付更便捷,评价更完善,分享经济才逐渐成为时下的经济热点。

  主持人:时下流行的“滴滴出行”“小猪短租”“摩拜单车”等,越来越多的项目持着“分享经济”的理念进入了我们的生活。它们都是分享经济吗?

  丁毅:分享经济是个人将其闲置的资源(有形资产、无形服务等)分享付出,并获取相应回报的经济模式。快车、专车、“共享单车”,以及朋友圈的微商,或者资源并非闲置,或者所有权在发生转移,又或者资源由平台方提供,它们不是传统租赁业务+互联网,就是传统贸易+互联网。因此,它们属于“伪分享经济”,只不过将自己包装成了分享经济。

  主持人:分享经济将如何影响我们?

  叶小荣:通过平台的信息对称,分享经济把压抑的需求极大地释放出来。它把闲置资源的供给与需求匹配得更加精准,流转更活跃,其实现的社会效益远超过经济效益。也正因为如此,谁在某领域掌握的资源越多,品质越高,获取需求信息的能力越强,自身发展就越强。这将不断打破传统行业及部门的边缘界限,引发深层次的社会分工与组织变革。同时,其友好的规则要求供需方协同协作,使之具有很强的社交属性。随着分享平台的成熟,社群的划分将更明确。

  王少华:分享经济不仅可以节省资源、金钱、空间和时间,甚至可以获取额外的收益。这将使越来越多的人认同“分享即拥有”的理念,认为“体验”比“拥有”更有价值。比如,顺风车会影响出行目的地单一的上班族的购车需求;短租房和住房分享正好迎合了任职周期短、对居住环境要求多样的人群,也会影响他们购房的需求。

  丁毅:在分享经济中,供需双方的关系平等,不再适用“客尊主卑”的理念。供需方只有彼此尊重,各自的收获就会更具诚意,并更具个性。

  “成长的烦恼”无法容忍?

  主持人:对于个人而言,现在的分享经济真的那么美好吗?

  丁毅:目前,很多分享经济平台用“实现财务、时间、心灵三大自由”“我得即我需”等诱人的口号吸引大众参与。可是,这些平台往往不提供国家规定的相关劳动保障。而且,由于其产品与服务的供给方通常是不确定的个人或组织,既没有行业标准,也缺乏安全监管,更不用提质量保障,这对于参与分享经济的消费者存在极大的权益隐患。

  王少华:分享经济需要信息的充分匹配。这就存在个人信息安全与数据共享的冲突。如果个人信息在其过程中被别有用心的人肆意公布或违法使用,这将大大伤害参与者的隐私与安全。

  主持人:分享经济井喷式发展以来,一直是社会治理的焦点。为何监管部门总会“忍无可忍”?

  丁毅:以分享短租模式为例,不论分享的房东还是流动的房客,在公安部门都没有实行相应的实名登记手续,这就存在社会治安的隐忧。另外,“随处借、随处还”的“共享单车”也被曝光存在乱停乱放,影响城市管理的问题。多数领域的分享经济模式仍旧无法纳入正常的社会监管体系,导致不公平竞争、税收、劳资关系等许多问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

  叶小荣:分享的资源自带“个性化”的属性,本身就是非标准、不统一、不规范,因此也很难从传统意义上“被管理”。由于避开了现行的监管,一些分享项目以更经济更自由的形态出现。这不仅在打破人们原有的社区生态,也在影响着传统的行业生态。于是,它们成了每一个追求平稳的社会管理者都难以容忍的“淘气包”。事实上,很多用于监管的法规政策已难以适应信息时代的实践发展。这不仅不能鼓励创新,甚至阻碍创新,也难以实现有效监管。

  主持人:运行分享经济项目的平台还面临怎样的制约?

  王少华:分享经济也是信息的经济。分享经济中,闲置资源的最大利益尤其需要信息的高度共享。这里有个前提,信息从何而来,往何处去。现今社会,“酒香就怕巷子深”。可是,信息的壁垒依旧存在。分享经济要加速发展,数据的壁垒肯定要解除,这也是一些分享经济的先行者不惜海量烧钱,攻城略地的关键。

  丁毅:对于运营者而言,最棘手的问题还不是政策法规的滞后性带来的合法性问题,而是参与者缺乏契约和诚信意识。从共享单车、房屋短租等分享项目的运营情况来看,分享者和消费者的人身和财产损害事件时有发生。

  叶小荣:很多分享经济项目以其“低价策略”迅速扩散。要让分享者获取更多利益,分享经济才能持续。可是,即使有了足够的规模,在没有补贴情况下,低价能否成为常态?这是巨大的挑战。但是,目前可能还没有办法将其运行成本降到足够低,解除“补贴无止境”的状态,从而维持长效的低价。

  市场的事还是交由市场去做?

  主持人:分享经济需要被怎样的规范监管才能健康发展?

  叶小荣:要明确的是,随着消费升级,闲置资源增多是趋势,分享经济是未来的趋势,是经济发展周期中的新阶段。目前还只是在个人闲置资源分享阶段,不久的将来,必然出现在企业经营,乃至城市管理中。因此,规范分享经济发展刻不容缓。这就需要政府牵头,由监管职能部门成为主导,统筹规划分享经济的发展。其中,特别要加强对分享平台的监管。首先,政府监管部门需要建设与移动互联网时代相匹配的技术手段,改变各地监管各自为政的局面,对基于互联网经营的分享经济平台实行统一管理,基于大数据分析对行业进行统筹管理。

  王少华:分享经济与城市公共服务管理之间的碰撞,很大程度上暴露了城市规划的不合理。在越来越多的分享项目与城市有限的公共空间资源之间,产生了较难调和的矛盾。随着“互联网+”越来越多地进入社会公共领域,城市相关公共配套设施的滞后是关键问题。不过,分享经济作为一种企业主导的商业模式,根本还是应交由市场来管理。对于政府监管部门而言,要务是加快探索适应、引导和扶持分享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保持对分享经济的关注,尤其关注其是否存在侵占公共利益、损害个人权益、推卸企业社会责任的情况,创新和完善监管方式,及时予以干预。

  主持人:运行分享经济的平台如何通过主动调整获取健康发展?

  丁毅:在培养了用户规模后,个性化突显的分享市场如何实现标准化运行亦是健康发展的关键。为了维护行业的健康发展,分享经济平台可以积极制订和完善平台运行标准和规则,构建内部信任机制,通过线下运营控制、购买商业保险以及实名认证等方式保障分享者与消费者的权益。比如“小猪短租”就在房客端推出了《房客保障计划》和《房客人身安全保险》,在房东端推出《个人房东财产保障方案》和《身份验证机制》,以此确保房客合法权益得到保障,以及房东个人财产及合理收益的安全。

  王少华: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始终难以实现公平。第三方介入监管更为实际。比如,英国在对分享经济主体提供宽松环境的同时,成立了与政府紧密合作的独立机构,通过会员制对会员实行人员培训、保障消费者交易安全、处理投诉建议等。这也成为了扶持激励,并且规范监管分享经济的行业平台。

  主持人:我们该如何拥抱分享经济?

  叶小荣:分享经济的参与者需秉持“共享”的理念,从观念层面意识到挖掘社会闲置资源利用率的重要性是其繁荣发展的基础。虽然,监管部门和分享经济的运营方负有管理责任,实名制和评价体系的规则也在约束着分享的过程,但是,实现有效监管的成本依然过高。所以,分享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用户是主要责任人。这有赖于参与者提升自身的道德法律素养,通过合理利用、诚信参与、相互监督等自律行为让分享经济健康发展。

  主持人:在合理高效匹配社会闲置资源过程中,分享经济更加自由和开放。然而,这必须建立在良好的法治环境上。这需要行政监管部门以包容的心态、法治的思维,以及友好的方式提供良好的空间和环境。同时,分享经济中,“人人都是分享者,人人也都是消费者”。人们要在分享经济中获得“人人为我”的红利,就要有“我为人人”的自律理念和道德法律素养。分享经济正散发着无穷魅力,但同时也充满了巨大挑战,更好地去适应它带来的改变是我们不断努力的方向。

赞(0) 打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雉水网 » 常州三人谈:如何拥抱分享经济 他律更需自律
分享到: 更多 (0)

新如皋 更专业 更方便

联系我们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