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 忘 道 士 曹 合 真

清乾隆、嘉庆年间,灵威观出了一位很了不起的道士,叫曹合真。《如皋县志》载:“曹合真,灵威观道士,遇异人,授炉火术,兼善禁禳,出己资修庙,殿宇焕然,性和而介,布衣疏食,泊如也。”追溯他的一生,是平凡中见伟业,在灵威观的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曹合真道士出生农家,从小爱读书。十三四岁时,他在乡间的小路上遇到一位云游的道人,那道人见他有奇气,便把他推荐给灵威观当小道士。当时,因腰酸背痛而到灵威观求医的人很多,灵威观道士施以丹药医治,曹合真认真学之。云游道人见他举止温文尔雅,治病虔心,非常赏识,临走授以汉代传留的炉火之术。

道人离去,曹合真依道人之法将铜罐放在炉火上烤烫,旋即将罐口置于病人疼痛穴位拔火,果然疗效显著。此后,求医者门庭若市。后来,曹合真将炉火之术加以革新,即用竹筒代替铜罐,治疗时,向竹筒内倒些烧酒并点燃,然后迅速将竹筒口压在病人的穴位,其与铜罐有同样的疗效,此法很快在民间传布开来。至今,中医还承用曹合真这种“竹筒拔火罐”法为人治病呢!

 “水痘先生”的祖师

明清时期,路上所见的行人十有三四都是麻子,大家看见麻子也习以为常,原来,每年春夏之际,江南一带天花流行,成了民间的一大灾难。今天我们知道,人生下来并不麻,是因为后来感染了天花而造成的,人感染了天花以后,全身都生出了象黄豆粒大小的脓泡,浑身发热,痛苦不堪,经中药敷治和细心调理后,脓泡逐渐消去,皮肤干瘪结痂,痂皮脱落,人就变成麻子了。在当时来说,应该是不幸中之大幸,因为那时死于天花的人很多很多。

天,曹合真的好友徐观政从京城北京回来,他俩在灵威观中夜语。

 “你知道大清康熙皇帝怎么登上大位的呢?”徐观政侃侃而谈,“顺治皇帝是26岁时感染上天花而驾崩的。那么,皇子中该由谁来当皇上呢?顺治皇帝的母亲孝庄文皇后便请教在钦天监的德国传教师汤若望先生,他说,要想皇子将来在位长久,得挑选皇子中得过天花的。正好康熙皇帝刚得过天花,于是就当了皇上。”

 “这是什么原因呢?”曹合真问。

 “汤若望说凡是人得了天花后便有了免疫力,就不会再感染上天花了。”

曹合真听了这句话便留了神。

如皋人称天花叫水痘,曹合真有意将患者身上水痘中的脓液取出并装到小瓷瓶中密封,然后在自己身上接种,即刺破臂上的皮肤,滴一点点水花脓液在破处,再敷以清凉药物,没过几天,他浑身发热,疮口发炎,经服以牛黄,或银翘,或羚羊角粉等消炎药物和调理后病便好了。以后,即使年年流行天花,或经常接触病人,曹合真都不会被感染上——果然起到免疫的效果。

曹合真道士将此法广授门徒。每年春天派他们到民间去接种水痘,老百姓很感激,称他们做“水痘先生”。大家更感激曹合真道士的功德,纷纷捐资,在灵威观中修了座痘神祠。

救观政化险为夷

徐观政是如皋的一位才子,字宪南,号湘浦,先后担任过浙江盐运副使、湖州府乌镇同知、台州府通判等职。他能诗善画,名列《中国人名大辞典》,中年以“疾”辞官,浪迹天涯。

他去过北京。从北京回来以后,很高兴地将他在北京的见闻说给母亲和家里的人听。

 “母亲大人,这次我上北京还见过皇帝的金銮殿呢!”

 “啊呀呀,我的儿,那金銮殿本是皇上在的地方,你怎么会看到的呢?”

 “这次上北京,我有幸拜会了汪春田弟,汪春田乃是东邻水明楼主人汪之珩叔的儿子,受到乾隆皇帝的赏识,负责御花园的建设。他乡遇故人,分外亲热,便带我到紫禁城内一览,我们是从后门神武门进去的,那紫禁城可大啦,比整个如皋城还要大好多倍呢!里面的建筑庄严雄伟,实在令人叹为观止。就说那金銮殿,要踏步三层巨大的汉白玉台阶才得到殿上。金銮殿叫太和殿,殿中央是7层台阶的楠木金漆基台,台上安放着髹金宝座和屏风,金銮宝座四周雕刻有精美的花纹,纹间镶嵌许多珍贵宝石,宝座四周陈列的是宝象、祥瑞、仙鹤、香亭,皇帝升殿时,香炉内焚香……连出水都是从石雕的龙子嘴里流出来的。”

徐母听了便说:“儿呀,你也带我去金銮殿玩一趟吧。”

“母亲大人,不可不可。那里岂是平常人去得的地方啊。”

徐母不高兴了。徐观政是个出名的孝子,为讨母亲喜欢,就想方设法叫工匠赶紧在他家的霁峰园中仿造了一座“金銮宝殿”。

谁知,祸事来了。有人将此事告发到北京,京城要派员下来调查,汪春田得知这个消息,连夜向徐观政告急,徐观政吓得魂不附体,无计可施,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因为要是朝庭派来的人知道此事,岂不满门抄斩,诛灭九族!

 “曹合真道士足智多谋,是不是请他来一下。”有人建议。

于是徐观政立即将曹合真道士请到。曹合真首先占卜,东南方虽有黑气相扰,然轻薄飘浮,并无血光之灾,可就眼前这件大事来看,曹合真道士一时也未想出一个妥当的办法来。

天色微明,曹合真道士一行走到外面,见新盖的宝殿竟与灵威观主体建筑玄天门、仁威殿同处于一条中轴线上,而且与后殿相距不远。曹合真眼睛一亮,说:“何不把宝殿冠名为玉皇殿!”

 “妙!妙!”大家一听连声称赞。因为将宝殿取名玉皇殿,成为神殿,应该没有什么问题。

于是,徐观政立即动工,赶塑玉皇大帝,赶制玉皇殿的匾额,并做出打算将院墙向灵威观延伸的架势。

不多日,京官果然来了,看后认为实际情况与告发的内容不相符合,结论为莫须有,便回京禀告,徐观政一家得以免遭一劫。

徐观政一家真幸运。事隔若干年后,如皋东乡的徐述夔家族为这类事情而惨遭杀戮。文人徐述夔擅长作诗,他上京赶考的前一日赋诗,中有“明朝期振翮,一举去清都”句;晴夏晒书,风吹书页,他吟京城文友的名句道:“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他家盖了座“一柱楼”,他题额曰“维民所止”,为《诗经》中的成句。后来,邻里蔡家为公报私仇,向上诬告。皇上认为:“维民所止”乃是指雍正皇帝无首,“清风不识字”乃是讥讽满清人没文化,“明朝期振翮,一举去清都”乃是含蓄反清复明之志。结果是诛灭九族,竟连那一带姓徐的都被斩杀,一下子就杀了380多人——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柱楼诗”冤案。由此可见,曹合真道士的功劳很大。

重修庙殿宇焕然

现在读“灵威观,乾隆三十五年(1770),曹合真募邑绅徐观光重建元(玄)天门,徐观政重修大殿。”这一段史料记载,那我们对徐氏兄弟如此慷慨解囊的原因也就十分清楚了。

 “曹道长,您对我徐家的功德无量,我家兄弟想捐资白银3000两修庙,要多少您尽管吩咐。”徐观光择吉日去灵威观向曹合真道士表达了他和弟弟徐观政的意愿。

 “谢谢徐家的美意。”曹合真道士听了非常高兴,“有了这笔不小的数目,重砌整个庙宇都够了。我想用这笔钱重新布局,令弟湘浦是位著名画家,因此想请您兄弟俩鼎力相助。”

徐氏兄弟欣然应允,前来协助。曹合真道士先谈了他的意图:在灵威观山门前的西南侧新砌座“增福财神庙”合一个“金”字;那财神庙西连的“火星庙”便合一个“火”字;西边古旧河巷内,原有座“华王庙”与灵威观相邻,华王庙合一个“木”字;灵威观尊奉玄武大帝,合一个“水”字;现拟在仁威殿后中央新建一座“土地庙”便又合一个“土”字。这样灵威观的建筑便成了“金木水火土,五行俱全”的格局了。

“真是太好了!”画家徐观政大加赞赏。于是,他依意认真绘图,并对仁威殿的设计进行了大胆创新:一是殿高13.5米,殿进深17米,为江苏省进深最大的庙宇建筑;二是将仁威殿的后半梁多放了两架,这样,如果从侧面看,形状酷似道士帽子的侧面,很有建筑特色。

新修的灵威观庙貌巍峨、威武庄严,海内一致公认为是苏北最大的道观。可曹合真道士并不以此为满足,嘉庆二年,须发尽白的曹合真道士“出己资捐修雷祖殿、痘神祠。”

幼年,我到灵威观见过曹合真道士捐修的雷祖殿。殿内神像都是真金贴塑,中央供奉的是九天兴元雷声普化天尊,供桌前东侧立着二米多高的“闪光娘娘”,她执镜高举,飘带飞舞,姿态庄美;西侧是“雷公”,臂为鸟羽,嘴似鸟喙,森然可怖。我以后在其它庙宇中所见的雷公、闪母塑像都不及如皋灵威观——也许那是出自画家徐观政之手的缘故吧。

曹合真道士重修灵威观,使得道观更加气势恢宏,连知县何廷模都对他刮目相看。何廷模是杭州人,曾两度来如皋担任知县,政绩斐然。何廷模拟改造旧城,特向曹合真道士请教。

“曹道长,东南形胜,如皋自古繁华。欣逢乾隆盛世,皋邑富裕,我想将皋邑街道重新布局,特登门求教来了。”

“岂敢,岂敢!此乃幸事、大事,我一定尽力而为!”

于是曹合真道士查阅明嘉靖、万历《如皋县图》,对古城进行堪舆,经过一番思考后向何大人谈了自己的几点设想:“明嘉靖三十三年如皋筑城,当时的城池是讲究风水的。比如说,水应从西方来,便开了西水关(后名北水关);水是主财的,便在南门建了座闸桥以蓄财。再比如说,县衙前东大街,通运盐河,呈‘左青龙’之势;西大街过西门吊桥向西是白虎大道,其北通泰州,南通通州(今南通市),西通黄桥镇,呈‘右白虎’之势;衙门正对着的南大街,前程万里,呈‘南朱雀’之势;至于北边呢,虽说有灵威观、伏海寺挡住了东北方的煞气,应呈‘北玄武’之势,然而北大街问题很大,其一,街势直行,煞气直冲邑中,灾害无穷;其二,已废的古运盐河横隔北大街,破了全城的风水。因此,对北大街的重新布局极为重要。”

“那该怎么办呢?”何知县问。

“我的想法是在县衙的西边一箭之地重新建造北大街。在这条街的北端要造一个鹅颈弯,这样,西北方向的煞气就给挡住了,在南端要造个鹤颈弯,因为鹤有仙气,可佑皋城吉祥如意,皋民延年益寿。北门面临盐运发达的(南)通扬(州)运盐河,如能在吊桥北边接造一条北门外大街,让南来北往的商贾在此歇脚,会带来商业的繁荣。”

何知县听了赞不绝口,说:“我对改造如皋城也有个设想,即在东门兴园林和儒学;西门发展手工业作坊和店铺;南门新建座小校场;北门本来唱曲、献艺、搞花木的人就很多,在那里再建个花市。这样便形成了‘东出文人西出商,北出艺人南出将’的城邑特色。”

何知县如法施工,在营造北大街时,曹合真又捐资在古运盐河上架了一座桥,使得北大街南北相通。老百姓非常感激曹合真道士,将这座桥誉之为“曹桥”。

街道建成后果然县城通畅,街市繁荣,财源滚滚,有“金如皋”之称。后来,对如皋情有独钟的何知县还定居在灵威观附近。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纵观“布衣疏食,泊如也”的曹合真道士一生,既没有尊为真人,也没有成为仙人。但他钻研医学,施惠万民,足智多谋,化险为夷,虔心修庙,关心公益,造福后人的贡献却给灵威观的历史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莫忘道士曹合真!

赞(0) 打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雉水网 » 莫 忘 道 士 曹 合 真
分享到: 更多 (0)

新如皋 更专业 更方便

联系我们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