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童被暖手宝烫出水泡 冬季取暖警惕“低温烫伤”

  被低温烫伤起了水泡

  被低温烫伤起了水泡

  暖宝宝使用方便,但要预防低温烫伤

  暖宝宝使用方便,但要预防低温烫伤

  晚上睡觉前,孩子拿了个小巧玲珑的暖手宝取暖。不料第二天一早,孩子的腿上竟然出现了一处大水泡。而更让家长感到意外的是,到医院一检查,发现烫伤情况比预想的要严重得多。最近一段时间,苏州市消防医院里每天都收治了被热水袋、暖手宝等低温烫伤的病人。专家提醒,低温烫伤比大伙想象中要严重得多,而且往往容易被人忽视。随着寒潮还要陆续光顾,市民们一定要警惕“低温烫伤”了。

  一夜过后,孩子腿上被烫出个大水泡

  “早知道如此,就不让孩子用暖手宝了。”昨天,在苏州市消防医院里,正陪同儿子进行治疗的陶女士发出了这样叹息。原来,前几天,有朋友给小家伙送了一个暖手宝,是蛋形的造型。只要把替换芯往里面一装,便能取暖,而且长达七八个小时。对于这个新玩意,小家伙特别喜欢。由于说明书上写着最高温度只有60℃左右,于是陶女士也就放心地让儿子使用了。前天晚上,小家伙入睡前,特意换了一个新的芯片。昨天早晨,当陶女士喊儿子起床时,突然小家伙发现左大腿上冒出了一个瓶盖大小的水泡。想来想去,她觉得问题肯定出在暖手宝上。而小家伙也回忆说,睡觉前,他是将暖手宝放在了手中玩,后来玩着玩着就睡着了,天亮后,发现暖手宝在被窝里。

  见小家伙的腿部所起水泡较大,陶女士有点不放心,于是带着儿子来到苏州市消防医院进行治疗,结果却被医生告知,像她儿子这种情况,属于低温烫伤,情况比料想的要严重得多,基本达到了深二度或浅三度烫伤,最起码要15—20天,才能康复。而同时陶女士从医生那里了解到,最近像类似的低温烫伤还很多,几乎每天都有。

  暖手宝琳琅满目,安全性如何要打问号

  根据陶女士提供的线索,记者发现,他们家惹祸的是一款叫“皮皮猴”的暖手宝。在干将路上的一家礼品店里,正有该产品销售。记者发现,这款暖手宝主要分成两部分,外面是一个蛋壳,配上暖芯片,就可以使用了。根据说明,使用前先打开蛋壳,将芯片对折放入蛋壳中,然后关闭蛋壳,过几分钟就能取暖了。最高温度可以达到63℃,持续取暖8小时。取暖芯片是一次性。根据包装说明,取暖芯片里的原料是铁粉、活性炭、蛭石、盐等,主要利用铁氧化反应放热的原理来发热。记者发现,像这样一款暖手宝,在网上,10片取暖芯加一个蛋壳,包邮价是9.9元。

  走访中记者发现,市面上热卖的还有一种液体的暖手宝,里面是结晶物,通过热水煮的方式,将结晶融化成液体,然后轻按里面的铁片,便能取暖,可以反复利用,不过,取暖时间只能持续半小时左右。其他一些,还有可以充电取暖的暖手宝。这些品类繁多的暖手宝,价格也从十几元到几十元不等。

  业内人士指出,市面上暖手宝除了今年流行的蛋壳式外,还主要有电极式、电热管式等。电极式暖手宝袋内含两个金属头,

  即正、负两个电极。电极通电后,里面的溶液处于带电状态,电极式暖手宝正是用这种方法对溶液加热。因为溶液处于带电状态,一旦发生漏液,便有触电危险。

  寒冷冬季取暖,“低温烫伤”不能不防

  苏州市消防医院主治烫伤烧伤的医生庄恒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入冬以来,医院的确接诊了不少的烫伤病人,尤其是最近寒潮到来后,几乎每天都有被暖手宝、热水袋烫伤的病人,这些病人,有一个共同特点,那便都是低温烫伤。何为低温烫伤?庄恒亚指出,在人们印象中,常见的都是开水、热油、火等超高温的烫伤,而低温烫伤,是指长时间接触不太烫的热源,结果导致的烫伤。像暖手宝、热水袋这些热源,刚摸上去不会觉得很烫,“如果长时间接触,那么对皮肤和皮下组织都会造成伤害。”庄恒亚说,一般说来,当热源温度超过44℃,如果与皮肤长时间接触,就可能导致低温烫伤。

  庄恒亚说,根据平时门诊接诊情况来看,老人和孩子,是低温烫伤比较集中的群体。而对很多市民来说,还有一个错觉,那便是觉得,高温烫伤比低温烫伤的后果要严重。事实却完全相反,因为人们在接触超高温物体后,人会有条件反射,迅速躲开,并采取凉水冲洗等急救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和减轻伤害。而低温烫伤由于接触时间过长,热源造成的伤害可以深入到皮下较深处的组织。此外,烫伤后,由于创伤不太明显,疼痛感不强烈,人们往往会忽视,造成严重后果,甚至几个月都难以痊愈。因此,一旦出现低温烫伤,千万不能轻视,如果皮肤出现水泡,不要撕破、挑破,要用干净的纱布覆盖。不要用有颜色的药水、不要用牙膏、酱油等偏方涂抹,最好及时就医治疗。

赞(0) 打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雉水网 » 男童被暖手宝烫出水泡 冬季取暖警惕“低温烫伤”
分享到: 更多 (0)

新如皋 更专业 更方便

联系我们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