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根弦,一张弓 ——记中国音乐家协会二胡学会会员周荣昌的二胡人生

新如皋报讯    俗话说得好:“千年琵琶万年筝,一把二胡拉一生。”在周荣昌先生看来,所有器乐声中,时而萧瑟缠绵,时而洋洋盈耳,时而婉转凄凉,唯有二胡。 “二胡从来都不是为了技压群芳,也不是为了孤芳自赏,琴响发于灵,琴为心之音,即为世间最美妙的声音。”周荣昌先生说的是他钟爱的二胡,又何尝不是在说他自己的人生呢?

周荣昌先生与二胡结缘,是从一把两根弦、一张弓的“无声二胡”开始的。一天,当他奔走在乡间的小路,遇到穿着简陋、眼戴墨镜的瞎子老人,听得“帮、当、啦、嗯”低沉嘶哑的弦音时,小荣昌第一次认识了这件手拉乐器,叫做二胡。从此以后,他的二胡梦便一发不可收拾。艰苦岁月里,两块钱一把的二胡就是一个既没弦也没弓的筒子罢了,家里人拗不过小荣昌的痴迷纠缠,先是弄来块蛤蟆皮作了膜,再从碎布上扯出棉线当弦,后来砍了竹子、剪下马尾做成弓,小荣昌如愿地得到了一把 “二胡”,只是怎么拉也拉不出声。

音乐道路上一次不可思议的相识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音乐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像张韶、张锐、王乙、项祖英、鲁日融等一批以二胡弓弦乐为代表的作曲家和演奏家层出不穷。到了七八十年代,闵惠芬、肖白墉、王国潼等新一代二胡演奏家脱颖而出,他们在教学、创作乃至演奏技术上都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共同营造着中国民族音乐新的春天。

1974年,一场由上海交响乐团肖白墉领衔的民乐演奏会改变了周荣昌的音乐之路,这是周荣昌面对他的第一次人生拐点。台上,肖白墉手操二胡《智取威虎山》,声声圆润饱满,曲曲气势恢宏;台下,周荣昌听得如痴如醉,如身临其境。终于等到演出结束,周荣昌难忍激动的心情去到后台,洋洋洒洒表达着自己的倾佩之情,拜师学艺的诉求脱口而出。肖老师被这位小伙子的谦逊和热情打动了,他对周荣昌说:“闵惠芬是咱们团最好的,想学好二胡找她!”

那一年在上海,周荣昌经肖老师的引荐虽然未与闵惠芬直接碰面,不过总算搭上了线,后来又因肖、闵二人在各地巡回演出,两年后才有机会见到闵惠芬本人。初次见面,闵惠芬身着一袭白色长裙,看上去清纯又干练,乌黑的头发落在肩上,出众的艺术气质让人印象深刻。“你们找谁?”“我们是肖白墉老师介绍来的。”“好的。请进!”闵惠芬拿出钥匙,打开大门。“我刚回到上海,还没来得及收拾屋子,多有怠慢啊!”她边说着边招呼他们坐下。周荣昌向闵惠芬说明了来意,没有架子的闵老师二话不说,从琴盒里拿出二胡递给周荣昌,“来,先拉一段我听听!”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周荣昌此刻却腼腆了起来,闵惠芬察觉出周荣昌的一丝顾虑,于是起身将手洗净,从他手里接过了二胡……《翻身歌》、《河南小曲》、《喜送公粮》,一弓二弦瞬间活了起来,熟悉的旋律钻进他的心里,久久挥之不去。这一次见面开启了周荣昌真正的二胡人生,也是这一次以后,周荣昌与闵惠芬保持着密切联系。但是,他们在八年里一直没有再见。

与“二胡皇后”闵惠芬的深情厚谊

等待的岁月里,周荣昌默默努力,时刻准备着,他从一名普通的乡镇音乐教师,迅速成长为市文化馆里专攻民族器乐的研究馆员、二胡演奏家。周荣昌密切关注着闵老师的种种艺术成就,从模仿到改编,再到独立创作,周荣昌渐渐意识到,改编曲和原创曲对于推动二胡艺术发展的重要性。他的原创歌曲《香甜的日子开了头》、《到了农村不想走》、《江边姑娘爱芦苇》等作品被上海交响乐团和上海民族乐团多次录音,沈德皓、曹燕珍、刘芳瑛等中国著名歌唱家们深情演绎。其中,由上海戏剧学院宋怀强教授演唱的《南通美》更是在省市各家电台“每日一曲”里循环播放。

1981年,闵惠芬被诊断患上了癌症,她辗转沪渝两地治疗。周荣昌始终牵挂着闵老师的病情,直到1984年,周荣昌听闻闵惠芬病情好转回到上海,他第一时间赶往探望。大门上赫然张贴着“谨遵医嘱,恕不会客”的字样,他思虑再三,还是叩响了门。“当初刚发现患癌的时候,上海的医生说我活不过三个月,是这‘两根弦’支撑我活到现在啊!”那次见面持续了三个小时,到了离开的时候,闵惠芬坚持要送一送周荣昌,楼道里没有灯,很暗,很静,她每来到一个楼层就会划亮一根火柴。微弱的火光愈发明亮,映衬出她分明的脸颊轮廓,当划亮第七根火柴的时候,闵老师已经将周荣昌送到离家很远的路口了。周荣昌不得不向闵老师挥手告别,他走出很远很远,再回头看,闵惠芬依旧站在原地张望。那七根火柴的微光留存在周荣昌心中,充盈着恒久的温暖,暖黄色的火光指引着他、安慰着他,坚持和追求在音乐道路上。

1987年4月,周荣昌再次登门拜访病中的闵惠芬。闵老师仿佛感知到了周荣昌的欲言又止,问起这几年是不是有什么事想找她帮忙。周荣昌将心中所想和盘托出,儿子的前途一直是他的担忧,父辈的艺术之路需要延续下去。周荣昌的拳拳慈父心感动了闵惠芬,她将自己的爱徒、二胡演奏家赵建华推荐给了周荣昌。不仅如此,多年以后,上海音乐学院王蔚教授教习周荣昌儿媳古筝,上海民族乐团首席段皑皑教导周荣昌孙女二胡,都离不开闵惠芬无微不至的支持与关怀。闵惠芬给予周荣昌的深情和厚谊,既像一把保护伞守护着周荣昌和他的家人走出迷茫,也像一盏明灯指引着他成为一名教艺精湛且内心纯粹的音乐教育者。

让民乐教育“飞入寻常百姓家”

周荣昌与闵惠芬相识的三十八年里,闵老师共来过如皋十次。1996年,如皋市首届花木盆景艺术节筹备开幕,主办方找到周荣昌希望邀请享誉世界的二胡演奏家闵惠芬登台表演。周荣昌心怀忐忑地拨通了闵老师的电话,“你好!我是闵惠芬。”平稳又明朗的声调听起来完全不像是大病初愈的样子。几天后,周荣昌等候在闵惠芬家楼下,此时的他已经到了知天命的年纪,这次见面离上一次又过去了九年。闵惠芬背着厚重的双肩包,手提着两个二胡盒子,出现在周荣昌的面前。她满溢的艺术气息和展露的大师风范,让周荣昌肃然起敬。在回如皋的路上,周荣昌向闵惠芬诉说着这些年来他对于民乐发展和二胡未来的种种想法,闵老师鼓励周荣昌除了二胡创作演出以外,也可以将一些精力放到民乐的普及和新人的培养上。同年,周荣昌创办了自己的少儿民乐培训室,闵惠芬为其取名“如皋市青少年乐坊”。周荣昌感觉到自己正在一步步实现着“音乐之家”的梦想,他愿为民族音乐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周荣昌认为,加强和推广民乐教育,重视民乐文化的传承,是音乐发展的重中之重。2000年,在闵惠芬倡导的“飞机播种””母鸡孵蛋”的新民乐思想感召下,年近花甲的周荣昌报名参加了闵老师在浙江嘉兴举办的基层民乐教学培训班,二胡教学基本功的修炼,深入浅出地细心讲解,都让周荣昌在教学相长中受益匪浅。回到如皋后,周荣昌积极试行艺术特色教育,在薛窑中学筹办“惠如艺术学校” 。2002年,在周荣昌孜孜以求不懈的努力下,如皋首家基层教育艺术培训学校正式开学,闵惠芬受周荣昌的邀请来到学校授课。三年的往来奔波,三年的真诚付出,周荣昌的“基层艺术特色教育”在全市各乡各镇成功推行开来,2005年他应邀组队参加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二胡专场演出,荣获优秀演出奖和组织奖。周荣昌的“让音乐飞入寻常百姓家”不再仅仅是一个美好的愿望……

人生“一弓二弦”如歌又如诉

岁月渡岸,时光荏苒。一晃四年过去了,68岁的周荣昌与如皋本土的民乐爱好者组建起“江苏新空间民乐团”,他再次邀请闵惠芬前来担任民乐团顾问。数年来,在闵老师的教导和帮助下,民乐团从一个默默无闻、名不见经传的小团队,发展壮大为名家名师荟萃的专业团体。2010年,新空间民乐团在长三角民族器乐演出上大放异彩,如皋民乐《秀水留韵》响彻大江南北,从此一支新生的艺术奇葩活跃在中国民乐演奏的舞台上。周荣昌创作了许多真挚淳朴、细腻感人的二胡旋律,他向世人展现着娴熟的二胡演奏功底和独特的民乐艺术魅力。在鲜花和掌声的簇拥下,周荣昌坚守住一份清澈与执着,在民乐艺术的海洋里保持着宽广的胸襟和谦虚的态度,坚持“最初的梦想”,坚持“原来的冲劲”。

2014年5月12日,是周荣昌内心无比沉重的一天,闵惠芬老师永远地离开了。五十年的二胡艺术生涯,闵老师就像一张弓游走在生命谷底与事业顶峰的两根弦上。远去的琴音,离去的故人。周荣昌郑重地从琴盒里取出二胡,默默拉响闵惠芬生前的经典之作《江河水》……一弓独操花溅泪,二弦微震鸟惊心,这首曾经打动过无数人的“人间悲切“,如今却更让人痛彻心扉。闵惠芬是周荣昌艺术道路上的领路人,还是他成长道路上的人生榜样。

如何拉好 “二胡”,周荣昌先生有他自己的理解,他觉得拉二胡就像对待人生的五味杂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一路走来,拥着喜怒,牵着哀乐,携着悲愁。四十多年来,周荣昌先生拉响的二胡琴音委婉清丽,犹如点点雨滴滋润着人们的心田,他始终兢兢业业,勤勉不辍,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民乐演奏人才。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如今,年近八十的周荣昌依然坚守在二胡艺术教育的基层,继续播撒着民族音乐的种子。周荣昌先生说:“我们能做的不仅是教习民乐的演奏技法,还应该传承民族文化之美和民乐音韵之美,要让我们的后辈们将中国民族器乐带向世界,走向未来…… ”

(文:季健  李杨  责任编辑:张艳琦)

 

 

赞(0) 打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雉水网 » 两根弦,一张弓 ——记中国音乐家协会二胡学会会员周荣昌的二胡人生
分享到: 更多 (0)

新如皋 更专业 更方便

联系我们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