涓涓细流汇聚爱的海洋——说说江苏如皋几个凡人善举的故事

新如皋报讯近年来,江苏如皋在一年一度的“慈爱为民、善行天下”慈善捐赠活动中涌现出一个个、一批批身边的凡人善举。正是他们的向上向善,如涓涓细流汇成了爱的海洋,一个以“爱心邮路”为发端、“爱心基金”为基础、“爱心超市”为窗口、“爱心大使”为示范的“爱心城市”体系已经形成,连续四届荣膺“中国百强慈善公益城市”称号。

现在,就让我们一同分享几个无私奉献、执着坚守的凡人善举故事。

 捐款五万不肯留名的女职工

2018年3月7日下午,一位中等身材、五十岁左右妇女来到如皋市慈善基金会敲开了305办公室的门:“请问这是慈善会吗?”

“是,你是——?”慈善会老吴回答道。

“我是来捐款的。”

“好,请坐。请问捐多少?”

“五万元。”

“五万元!你做什么工作?”老吴有些诧异。

“在企业打工。”她回答。

“你父亲做什么工作?他做生意还是……?” 老吴以为她父亲是老板,想弄个明白。

“父亲种田。”

“哦。不容易啊!那你为什么要捐?”

“这是父亲的积蓄,是他分给我们子女的。我觉得做子女的不应该享用它,而应该奉献社会,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原来是这样。谢谢你!” 说完,老吴便叫小杨会计给她办手续。

“请问你叫什么名字?”小杨开票时问。

“可以不留姓名吗?”

“最好留个名,因为我们做账有要求。”

“那,我可以随便用个名吗?”

“可以,遵照你的意愿。”经过再三说服,她同意留名“华缘”。

“能留个地址吗?” 小杨又问。

“能不留吗?”她似乎仍不情愿。

又是一番口舌,她只留了“如城街道”几个字,如城街道几十万人口,去哪里找!

办完五万元捐赠手续,没等我们说声“谢谢”,她就转身走了。

望着她转身离去的背影,老吴和小杨好一阵子感动。

一句承诺捐赠不停的“小老板”

“我是个小老板,能力有限,但我承诺每年捐款10万元,连续捐款15年,说到做到!”2007年,如皋市慈善基金会正式成立,市委书记亲自召开企业家座谈会,动员企业家积极投入慈善捐赠活动,企业家们纷纷表态:100万元、300万元、1000万元、3000万元……唯独南通泰尔特服装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奎宏这样表态。不过,他确实说到做到,当年捐款12万元。2008年世界金融风暴发生,不少企业未能兑现,而却主动找到如皋市慈善基金会表示企业再困难,作出的承诺也不能变,这10万元我不能不捐!此后,无需动员、无需提醒,每年春节过后他就主动派员向如皋市慈善基金会捐赠10万元。

按照当年的表态,每年10万元、连捐15年,张奎宏至2021年已连续捐款15年,累计捐款162万元,也算完全兑现了他的承诺。可他却说:“做慈善不是完成任务,有能力我就要继续坚守!”

其实,在企业做慈善的同时,张奎宏个人也同时履行着自身的社会责任。十几年来,他自掏腰包默默帮助需要帮助的人:通过东陈镇妇联每年给该镇30名贫困学生每人资助1000元,同时每年一次性资助3至4个考入大学的贫困新生;每年给白蒲镇4个低保户家庭每户资助2000元,每逢端午节、中秋节和春节给每户送去慰问品,出资5万元左右为其中两户盖了房,为一户安排一人进了自己的公司工作,出资8000元为一户患病的儿子治好病;从2000年开始,通过市民族宗教局每年给5名少数民族贫困学生每人资助5000元;公司一名职工患了白血病,他和公司另外两个负责人资助患者14万多元,公司员工在他们的影响下纷纷捐款7万多元,帮助这位职工渡过难关。

持续捐款21年的“如皋游子”

20025月的一天,刚刚成立的如皋市慈善会收到北京理工大学老干部处卢贵海汇来的一笔80元慈善捐赠款,而且此后每年都汇,数额每年都长。开始,慈善会的同志感到有些好奇,于是按照汇款地址给卢贵海回了一封信,一方面表示感谢,另一方面想了解点情况,可卢贵海除了表明自己是如皋人,其他什么信息也没透露。老吴到慈善会工作后也感到奇怪,曾设法打电话给他问点情况,无奈老人岁数大了耳朵不太好使,无法详细了解只得写信,这回老人给了回信,才弄清了他的真实想法。

原来,卢贵海1933年4月出生于江苏省如皋市原下原镇九条巷7组一个农民家庭。从小放牛,1949年5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1954年转业到北京理工大学从事党组织工作,1994年离休,一直定居北京生活,可谓名副其实的如皋游子。

2002年5月,卢贵海听说家乡如皋市成立慈善会,高兴极了:“我生在如皋、长在如皋,是家乡的父老乡亲哺育我长大成人,使我走上了革命道路,成为了国家干部。如今,在党的领导下,我们过上了好日子,但我的家乡还有一些贫困的人需要帮助,我们不能忘记他们,必须尽自己的义务,帮帮他们,让他们一起过上富裕生活。这下好了,家乡有了慈善会,我向父老乡亲表达心意也方便了”。从此,不用劝募、也不用动员,每年年初,他就通过汇款的方式不断向家乡慈善会捐款,100元、150元、200元、300元、450元、500元不等,用他的话说“加工资了,捐款也要加一点”。去年,他除了年初汇款捐赠500元外,“七一”前夕又以“庆祝建党百年”为题汇款捐赠了500元。

截至今年,这位今年已经89岁的耄耋老人已经连续捐款21年了。每次如皋市慈善会收到捐款,总要给老人开上“捐赠发票”连同《捐赠证书》或《感谢信》寄给他,他总是一句话:“这是我应尽的义务!”

 一家三口年年捐款的“老邮电”

外面寒风飒飒,室内温暖如春。2020年12月10日上午10时许,一位中年男子搀扶着一男一女两个老者走进如皋市慈善会办公室,说是要尽自己的微薄之力,捐款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接待他们的老吴上前一看,觉得面熟,总感到他们已经不止一次前来捐款了。

此次,老夫妇俩先捐款200元,然后中年男子也捐款200元。等办完手续,老吴主动与他们聊了起来。原来,他们是一家坚持慈善捐款的“老客户”了。

他们3个都是如皋市邮政局的老职工,老者男的名叫缪德辉,女的名叫徐远凤,年龄都已83岁了;中年男子名叫缪德辉,是他们的儿子,用车载着父母一起来捐款的。

“你们都是普普通通的退休职工,退休金也算不上高,二老为什么要来捐款?”老吴不解地问。

“我们出生贫困,生有三个儿子,过过苦日子,曾经得到过别人的帮助;如今,在党领导下,我们生活越来越好了,但还有一些人需要帮助,我们有能力就帮一把,这是应该的”。二老的回答,质朴无华、发自肺腑。

基于这样的感恩情结,缪德辉夫妇从2004年起就每年都到市慈善会捐款一次,每次捐款200元,17年来从未间断。有一年,缪老生病去南通住院,徐老前往服侍,老两口无法到慈善会捐款,便叫儿子缪建华帮助了却了心愿。

“父母年岁这么大了尚能坚守爱心,我还在职,为何不能献点爱心?”父母的言传身教,缪建华深受教育。近几年来,他在每年用车送行走不便的父母到慈善会捐款的同时,自己也捐上一份。其实,缪建华的慈善之心早已萌动,从2008年起,他就开始每年义务献血一次,至今已整整献血13次,每次献血一般都在300ML至400ML。

搞“接力赛”捐赠的父女俩

2009316日,原如皋市人民法院副院长徐维静逝世一周年纪念日,其丈夫沙晓明为圆妻子生前遗愿,私人向如皋市慈善基金会发起设立起始基金近50万元的“徐维静德育教育基金”,并表示以后每年都会向基金内注入一定的资金。此举得到了女儿沙甜的明确表态“我支持!”

此后,每年徐维静逝世纪念日,沙晓明和女儿沙甜都要从基金中拿出两三万元和基金投放学校如师附小一起开展德育教育主题活动,奖励优秀师生。同时沙晓明每年向基金账户充入四五万元,以不断扩大基金规模。

“父亲年岁渐渐大了,我应该为父亲分担责任了。”大学毕业后选择回乡创业的沙甜,经过数年打拼终于取得了成效,她明确表示要接过父亲慈善的“接力棒”继续走下去。于是,2012年起,她每年都会往母亲教育基金内注入35万元,而且爱心不断增强。她开始收养流浪猫,并在北京、上海开设了猫主题咖啡馆,让更多的人为宠物奉献爱心;她还积极参与慈善活动,通过拍卖自己公司生产的宠物家居,将拍卖所得捐给了5家慈善机构。

如今,“徐维静德育教育基金”在每年支出数万元的情况下,资金规模已经扩展到100多万元。

(通讯员 吴光明   编辑 殷玥)


 


赞(0) 打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雉水网 » 涓涓细流汇聚爱的海洋——说说江苏如皋几个凡人善举的故事
分享到: 更多 (0)

新如皋 更专业 更方便

联系我们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