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山丹丹

6月中旬至9月,正是山丹丹花盛开的季节。


革命圣地延安,令人心驰神往。因为在那里,诞生了经久不衰的歌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还有我魂牵梦绕的山丹丹花。


旅游大巴从西安出发,疾驶在奔向延安的高速公路上。黄土高原层峦迭嶂,从前光秃秃的山岭,如今生长着郁郁葱葱的小树,满眼绿色,充满生机。


车里忽然飘来男声高亢的《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我问年轻的导游:你知道是谁首唱了这首陕北民歌?他不假思索地回答:“阿宝呗!”我说:“不是,是西安的女歌唱家杨巧。”他和全车的人顿时都睁大了眼睛。于是,凭着记忆,我娓娓道出了歌曲的“身世”。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尚在文革期间,全国上下除了几出“样板戏”,只有《国际歌》《东方红》《语录歌》等屈指可数的几首歌曲,音乐阵地一片萧条。在此情况下,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几位老同志建议整理若干首陕甘宁边区的革命民歌,让群众演唱。1971年,他们组建了一个工作小组来到延安,很快挖掘整理出了《咱们的领袖毛泽东》《翻身道情》等四首当地民歌。但是,他们觉得还应当补写一首迎接中央红军到达陕北的歌曲。这段历史之所以重要,是因为红军长征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其间经过11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雪山、过草地,行程约25000里,红军三大主力于1936年10月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从此之后,中国革命的重心从南方转移到了西北,西北成了中国革命的大本营,延安成了中国革命的圣地。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从胜利走向胜利,直至建立新中国。


创作组的人员结合历史背景,开动脑筋写歌词。诗人徐锁突然找到了灵感,哼出了一句:“一道道山来一道道水,咱们中央红军到陕北。”接着,你一句我一句往下写出:“一杆杆的红旗哟一杆杆枪,咱们的队伍势力壮;千家万户把门儿开,快把咱亲人迎进来……”曲作者刘烽采用陕北民歌和甘肃民歌的素材,谱写出浑然一体的曲谱,使整首歌曲悠扬高亢、激情奔放,充分反映了陕北人民热烈欢迎中央红军的心情。陕西省歌舞剧院接受了演唱、录制任务,由女歌唱演员杨巧领唱,当年她29岁。


我告知游客朋友,1972年我上小学三年级时,学校的音乐老师为我们教唱过这首革命歌曲,同学们那有力的合唱,真是歌声嘹亮,气势磅礴,从教室传向几公里外,至今都记忆犹新。而许多年以后,我才知道了这首歌的创作背景。


产生于黄土高原的陕北民歌,具有无可比拟的穿透力。岁月流逝,历史更迭,可《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依然在传唱,迸发出无穷的生命力。上了年纪的人一听到这首歌,就禁不住热泪盈眶,心潮澎湃,自然而然地想起延安,想起毛主席和党中央领导中国革命的火红岁月。


车到杨家岭,一位头扎白毛巾的老人来到我们的车旁,用二胡拉出激昂的《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如泣如诉,直抵人心。在王家坪,一群老年人腰扎红绸载歌载舞,高唱着《山丹丹开花红艳艳》,领唱者约摸七十多岁,嗓音仍然清亮、激越,赢来游客一阵鼓掌声。


歌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家喻户晓,也使生长在黄土高原上的山丹丹广为人知。那么,山丹丹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花?第一次来到延安,我对它产生了浓烈的兴趣,期盼目睹庐山真面目。


导游告诉我们,关于山丹丹花,有一段美丽的传说:古代黄河边上的老百姓在贫瘠的黄土地上耕种,一年到头收成很少,天上的仙女看在眼里,内心感动,眼泪落在土地上,就变成了鲜红的山丹丹花。


山丹丹花又叫细叶百合,它是多年生长的球根花卉,一个种球开花8朵到12朵,每年的6月中旬到9月中旬为盛花期,开出来的花朵像火焰一样鲜红,山丹丹花跟野生杂草一起生长在山的阴坡上,自生自灭。上世纪七十年代,在陕北的好多山坡上,随处可见红艳艳的山丹丹花,当年在陕北插队的北京知青都见到过山丹丹花漫山遍野成片怒放的场景。然而,后来由于过度放牧羊群,加上连年干旱,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使得山丹丹花几乎灭绝了。面对这样的尴尬,延安市郊一位年轻的“花痴”郝和武,经过不懈努力,终于成功培育出了新一代山丹丹花。


在路人的指引下,我们来到山丹丹人工培植基地,一个游客激动地放声高歌:“山丹丹那个开花哟,红艳艳,毛主席领导咱打江山!”哦,山丹丹红光焕发,盎然灿烂,身姿婀娜,随风摇曳,绿茎衬托鲜红的花瓣,胜过绿油油的君子兰。啊,山丹丹花,生命顽强,傲然挺立,万绿丛中一点红,仿佛是夜行的一盏灯,照亮了前进的方向。


今年6月,山丹丹被确定为延安市的市花,已经推广种植了100余万株,并举办了山丹丹节,拉动了旅游和销售。山丹丹花今又重现在宝塔山下,那火红的花朵绽放出了美丽的容颜。

山丹丹,寓意革命火种和延安精神,不仅属于陕北,也属于中国,属于世界。


今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山丹丹花象征着当年“可以燎原”的“星星之火”,象征着深厚的军民鱼水情,更象征着中国革命必胜。今天,目标全面小康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继续弘扬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长征精神”,并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丁建明)

赞(0) 打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雉水网 » 仰望山丹丹
分享到: 更多 (0)

新如皋 更专业 更方便

联系我们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