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的中国元素

1940年初版的I Believe:《我相信》,共由23位文化和学术精英合著而成,有遗传学家霍尔丹、作家福斯特、英国人类学者基思爵士、生物学家赫胥黎、政治学家拉斯基和192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马斯·曼等等。他们分别以“我相信”为主题,阐述了自己对哲学和宗教的看法,相当精彩。

初看《我相信》,以为此书和中国没什么关系,其实不然。二十三位作者中不乏来华的西方名人。如前两篇《我相信》的作者分别是英国诗人奥登(W·H·Auden)和赛珍珠。赛珍珠靠着她的“中国背景”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从书中关于奥登的简介得知,他曾经在1938年来华。当时正是抗战期间,奥登还发表了27首14行诗《战时在中国》。另外,《我相信》的作者还有英国哲学家罗素和德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两位大家也来过中国。

令笔者最激动的是其中一篇《我相信》的作者是中国作家林语堂先生。林氏是23位作者中唯一的黄种人,而且《我相信》也是林先生的一篇轶文,长达16页。《我相信》一文保持了林先生写作的一贯文风,语言轻松有趣。全文先谈柏拉图的“理想国”和斯宾塞的“实质主义”过于逻辑化,值得怀疑;再论黑格尔的哲学,只能引人一笑;然后又解释了传统的儒家道德观为何在20世纪上半叶失去了“市场”。林氏的文章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开阔了读者的眼界,展示了东方哲学家的智慧。不少名流均在《我相信》中大谈了他们对于共产主义的看法。如罗素认为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共产主义等等主义的相似性。林先生尊重共产主义,理由是共产主义是一种“理想主义的爱”;讨厌法西斯主义是一种“愤世嫉俗的鄙视和仇恨”。

笔者所存《我相信》,约24开,黄色硬面本,1941初版,次年重印,英国的George Allen & Unwin公司印行。此书原是一家“新书俱乐部”的藏书,从书前的记录可以看出,从1954年到1968年曾经被外借24次,颇受欢迎。但70年代以后,再也“无人问津”了。如同儒家文化在近代失去了“市场”,西方古典哲学在上世纪70年代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也渐渐失去了“市场”。

赞(0) 打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雉水网 » 《我相信》的中国元素
分享到: 更多 (0)

新如皋 更专业 更方便

联系我们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