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补衣

有一天,我和吴志楠老师聊天时,无意说到了“刘补衣”。10多年前,吴老师买了一件衣服,无论是质量、还是款式到现在来说都不算落后。问题是这件衣服拉链坏了,所以一直在衣橱里闲着。前不久,他拿着这件衣服兴冲冲地来到北门大街上找到一位鞋匠修补,可是那鞋匠拿着翻了翻、看了看,面露难色地说,肉联厂门前有一位专门补衣服的女人,你去那里修补吧。吴老师心理清楚:修补这件衣服是有一定的难度。于是他只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来到肉联厂门前,找到那位女人。她拿着衣服,问清毛病之后,不废力便换好了拉链,而且修复如初,让吴老师啧啧称赞。吴老师付好款,连声谢谢准备转身离开时发现,在这女人用的缝纫机前方,赫然挂着一块黄色纸牌,上面写着“刘补衣”三个黑色的大字,蛮有趣的!吴老师在心里嘀咕着。

吴老师饶有兴趣讲完这件事后,让我联想起家中也有两件衣服需要修补。记得小时候衣服坏了,总是妈悄悄把衣服补好,妈妈说:穿衣服一要干净,二不能坏破。妈妈还说乡下人有个好的风气,对穿衣是笑破不笑补。我虽然穿有补丁的衣服,但一点不感到自卑,因为那补丁里藏有深深的母爱,也诉说着生活的艰辛。后来母亲年老补衣服眼神不好,于是补衣任务就自然而然落到妻子身上,再后来生活条件渐渐好了,橱里的新衣服越来越多,打开衣橱,新衣服可谓是琳琅满目。偶尔衣服钮扣掉了、或者线缝裂了,妻子在修补时反而遇到烦恼,主要是找不到与衣服相匹配的材料。送到服装店,人家嫌生意小,不屑一顾。可现在好了,遇到了“刘补衣”。

一个初冬的下午,我带着需要修补的衣服见到了“刘补衣”,只见她头上戴着羽绒帽子,埋着头、踏着缝纫机,专心致志修补衣服,周围有几位女顾客在耐心等待着,旁边有两个孩童在追逐嬉闹。“刘补衣”抬头见到我的一瞬间,我们彼此一愣,接着是惊喜,几乎同时打起招呼。原来,所谓的“刘补衣”是我的同事,10年前,我和她在肉联厂上班,“刘补衣”叫刘盟霞,记得她在洗衣车间工作。2008年8月份,我们下岗之后再也没有相遇。通过简单的交谈,她的人生故事很快浮出了水面。

16岁那年,父亲送她学缝纫,由于她聪慧又肯吃苦耐劳,很快掌握一手缝纫好手艺,她结婚生子,后因故选择离婚。后又再婚,男人大她10岁,是如中老三届毕业生,在肉联厂财务科上班,还是一位注册会计师。其实她也不错,由于缝纫技术技高一筹,带了几位徒弟,一些厂家职工服裝都是送给她加工,就拿肉联厂来说,下面有13家分厂,每个厂工人服装都由她负责定制。1994年,34岁她听说肉联厂里的中日合资米久公司招工,心血来潮的她也想进厂当一名工人,以便退休有保障。可是已超过招工的年龄,好在中日双方老板看她能干,破例招她进厂。

自从下岗后,她去苏州帮儿子照看两年孩子,回来后重拾缝纫技术,就在家门口,利用父亲40多年前帮她买的二手蝴蝶牌缝纫机,摆摊修补衣服。由于她修补的衣服可谓天衣无缝,顾客络绎不绝。她告诉我:有开着宝马车子送衣服来,有从文峰刚买来需要改的,有的年轻人在网上买的,裤脚嫌长的,有在别处修补,主人不满意拿到她这里返工的。我在和她谈话,总见她手脚忙碌着,时而埋头踏机补衣,时而拆补线缝,时而接待顾客。我发现在她缝纫机左右的地上,还堆着好几个颜色各异,大小不一鼓囊囊的袋子。“刘补衣”告诉我,那是顾客放在这里,来不及修补的衣服,她晚上只好拖着疲惫身子把这些袋子往回拎,感觉到很累很累。晚饭后,只好挑灯夜战。直率的她还告诉我:先生退休后,还在一家加油站工作,收入不菲,她退休工资虽不高,但补衣的收入一年有好几万,她现在可不缺钱花。不过我从她布满笑容的黝黑脸上,读到她的生活苦与累,甜与乐。

我真想不到“刘补衣”很忙,真的很忙。人啊!还是要有一技之长,有的这一技之长,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总能活得很从容、很踏实、很富有、很感人。

赞(0) 打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雉水网 » 刘补衣
分享到: 更多 (0)

新如皋 更专业 更方便

联系我们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