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惠娟在如皋市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抢抓沿海开发机遇 加快经济社会转型升级

为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陈惠娟

(二○○九年九月二十九日)

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回顾总结2003年以来特别是去年以来全市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推进情况,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以及省、南通市沿海开发工作会议精神,动员全市上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抢抓沿海开发机遇,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确保在今年总体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到2012年全市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昨天我们检阅了一年来全市小康建设典型,今天上午保红同志作了很好的工作报告。现在,我讲四点意见:

一、审时度势,乘势而上,奋力开启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新征程

1.江苏沿海开发战略为建设更高水平小康带来了难得机遇,必须以极强的敏锐性顺势而为。江苏沿海开发战略的实施,使位于江海交汇点、长三角核心圈、苏中接轨上海桥头堡的如皋,成了沿海开发、长三角一体化、上海建设两大中心三大国家战略的核心交汇区,形成强大的政策集成效应。这一效应,为我市更好更快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空间和强力发展引擎。天予不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迎反受其殃,我们必须以极强的敏锐性积极策应,顺势而为。江苏沿江开发之初,如皋并没有被南通列为开发重点县(市),但我们不等不靠,主动策应,埋头苦干,迅速做大沿江增长极,带动全市经济持续六年跨越发展,创造了江苏沿江开发中的如皋现象;昆山也是因为抓住了浦东开发机遇,先人一步,借船出海,从而迅速崛起,雄踞全国百强之首。机遇稍纵即逝,谁抓住机遇,谁就能争取主动,赢得发展;谁错失机遇,谁就会错失一个时代,陷于被动和落后。当前,苏北县市特别是沿海县市凭借廉价的资源优势,招商引资力度前所未有,追赶步伐越来越急;苏南县市加快结构调整、推动转型升级,实现“腾笼换凤”,发展质态越来越好。可见,沿海开发对我市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既是动力,又是压力。抢抓、快抓就是机遇;晚抓、慢抓就是挑战,只有主动靠前,争当主力,才能真正把机遇变成现实的发展优势。

2.加快经济转型升级为建设更高水平小康指引了根本方向,必须以极强的紧迫感调高定位。当前,是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关键期、最佳机遇期。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形成转型升级倒逼机制,在全球经济格局的“大洗牌”中,只有加快转型升级培育新的增长点,才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同时每一次经济危机,都会推动新的科技革命,催生新兴产业,只有跟上新的技术革命步伐,努力在新兴产业发展方面抢占先机,才能在未来全球产业分工中赢得更加有利的地位。另一方面,在区域竞争日趋激烈、结构性矛盾集中显现的新形势下,只有率先推进转型升级,才能破解发展难题,赢得更多发展资源、把握更多发展主动权,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因此,转型升级势在必行,转得早,得益早;转得快,得益多。不转、晚转、慢转,必将在新一轮以科技、人才为核心的区域经济竞争中掉队落伍。这次小康推进会,市委提出的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不但是“全面小康社会”,而且是“全民小康社会”、是“全民的高水平小康社会”,其核心是更全面、更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必须顺时应势,调高发展定位,加快转型升级,优化发展格局,提升发展水平。

3.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对建设更高水平小康提出了挑战,必须以极强的责任感迎头赶上。近年来,我市经济持续跨越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连续多年位居南通甚至全省前列。但在总量快速提升的同时,发展不平衡性问题也日益突出,表现为港区发展势头迅猛,而镇域经济和城市经济相对迟缓。长期以来,我市镇域经济一直是温饱经济,虽然近年来发展步伐有所加快,但发展仍显乏力,发展质态提升不快, 2008年镇级一般预算收入、到帐外资和人均GDP只有全市的21.5%、28.37%和70%,而通州市已占到72.5%、50%和90.21%。城市经济发展进程也相对滞后,2008年GDP、财政总收入、一般预算收入、到帐外资、规模工业应税销售总量仅占全市的35.4%、29.7%、37.4%、32.19%、33.9%,总量只有张家港杨舍镇的47.47%、54.78%、27.72%、64.6%、36.85%;城市能级提升还不够快,产业布局还不尽合理,服务业发展还相对滞后,尚未形成带动性强、支撑力强的龙头型、基地型主导产业。即便是贡献份额持续大幅提升的如皋港区,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也十分突出,城市功能配套相对滞后,服务业发展还不快,石化、高新技术、物流等产业发展滞后于船舶产业,船舶产业中也存在熔盛一枝独秀、其他配套产业发展相对迟缓等问题。诸多发展中的不平衡性问题,是制约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突出问题,对此,我们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要在巩固优势板块、优势产业的同时,针对薄弱环节,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快赶超步伐,形成区域经济全面、协调、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继往开来,负重拼搏,高点定位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新目标

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是:以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沿海开发机遇,继续以“学赶张家港、建设新如皋”为动力,坚定不移地走开放驱动、强极带动、三化互动和转型升级之路,大力实施经济国际化、新型工业化、产业集聚化、城乡一体化战略,加快形成港口型经济、都市型经济与镇域经济三足鼎立、齐头并进的发展格局,在今年总体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确保2010年以镇为单位建成全面小康社会,2012年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

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具体目标是:

经济更加发达。经济社会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经济总量不断扩张,经济结构不断优化,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地区生产总值、规模工业产值、财政总收入分别达到650亿、3000亿、140亿元,三次产业占比优化为5.8:56.2:38,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产值比重达到34%以上,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市场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

政治更加民主。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增强。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切实保证人民群众的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基层民主进一步扩大,党务、政务、厂务、村务公开水平不断提升,建成法治江苏先进县(市)。

文化更加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化事业全面繁荣,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深入实施,市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显著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生态更加优美。城市化水平达到60%以上,城镇空间布局更加合理,功能设施更趋完善,城镇建设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逐年降低4%。城市绿化覆盖率和林木覆盖率分别达到40%和23%以上。

社会更加和谐。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全市城镇养老、医疗、生育、工伤和失业保险实现全覆盖,农村养老保险、合作医疗保险全覆盖。扩大城乡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

人民更加富裕。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递增15%和14.5%以上,分别达到28300元和11600元,家庭财产普遍增加,居民经营性、财产性、租赁性收入占比大幅提升,城乡差距和贫富差距逐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普遍提高。

[NextPage]

三、突出重点,拓宽思路,全面落实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各项举措

认真落实国家、省和南通市沿海开发规划、纲要,奋力推进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实现区域经济全面赶超,综合竞争力全面提升,确保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目标如期实现。

(一)大力发展港口型经济,为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提供坚强支撑。

抢抓沿海开发机遇,围绕2010年再造一个如皋总量规模的目标,放大一类口岸、国家级造船基地和功能配套较为完善等优势富集效应,大力实施“以港兴工”、“以工兴城”、“以城兴区”战略,致力在构筑大载体、培育大企业、打造大港口、建设大港城上谋求新突破,持续推进港、工、城一体化和城乡一体化,不断做大做强沿江增长极,确保到2012年港口型经济国民生产总值、一般预算收入、规模工业产值达到260亿元、23亿元和1500亿元,年均增幅分别为50%、80%、80%,分别达全市的40%、40%和50%,城市化水平达到95%以上。

1.致力构筑大载体,打造长三角最具竞争力的产业集聚区。积极推动专业园区转型升级,不断筑优港区产业发展载体平台,确保今年达到省级开发区标准,力争达到国家级开发区标准。加快修编完善专业园区规划。立足打造省级、国家级乃至世界级产业基地,加强与沿海规划的对接,加快专业园区控制性详规和各项专业规划的修编。围绕打造千亿级产业,高起点规划船舶机电配套园和游艇工业园控制性详规;围绕纳入长三角石油炼化一体化、油品及化学品仓储和贸易等产业发展规划,加快修编完善石化及精细化工园区北扩规划;以204国道南延、长青沙二桥规划建设为契机,加快完善高新园、通讯电气园控制性详规。加快推进基础功能配套建设。通过融资、招商、合作开发等多种途径,加大园区、城区路网及市政设施建设力度,大力推进园区核心区土地整理,加快完善专业园区功能配套,推进形态开发向功能开发转变,重点提升园区“九通一平”配套水平,加快又来沙内港池建设进程,加大各类岸线资源整合力度,提升项目的配套服务能力。加快推进特色专业园区建设。充分发挥国家级船舶制造基地辐射作用,重点发展高附加值船舶制造、海洋工程、主机等动力系统及电子导航系统等配套产业,努力打造世界一流的船舶修造产业基地;积极推进长三角石油精细化工产业基地和日用化学品原料基地建设,努力建成江苏沿江地区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环境最优的化学品专业园,建设千亿级石化产业园;提高特钢、优质钢深加工及配送能力,全力培育500亿级钢铁产业园;依托港口和保税物流园,加快现代物流服务业集聚区建设。

2.致力培育大企业,打造长江中下游最具实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之一。加快培育千百亿能级企业集团,重点发展船舶及海洋工程、石化及精细化工、钢铁物流等临港产业,加快发展通讯、环境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推行项目招引精准化。紧紧围绕船舶修造及配套、石油及精细化工等先进制造业和通讯、环境工程等高新技术项目,积极开展产业链招商,瞄准全球500强、国内100强,大力引进一批超亿美元项目、重点突破超十亿美元项目,确保利用外资贡献份额持续保持在全市的80%以上。借助首届如皋·中国船舶发展高层论坛,着力打响“中国现代造船工业第一城”的品牌,加快引进全球船舶界高尖人才、高新项目和高端技术,推进瓦锡兰主机项目尽快落户,加快500万匹马力低速柴油机总装基地建设,为打造千万吨造船能力、千亿级船舶企业夯实基础。加快推进中海油、中外运、沙钢、中铁港机等项目的建设进程。推动重点企业规模化。抢抓国家、省、市相关产业振兴规划实施机遇,积极策应沿海开发战略,围绕港口型经济主导产业,迅速发展壮大重点企业,加快培育一批龙头型、基地型大企业。要全力推动熔盛系列项目、海通海工、中铁山桥、瑞泰船务、森松重工等重大项目建设,确保早日建成投产,促进做大做强。要积极引导各重点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加快推动熔盛重工、华灿电讯、华泰船务等企业上市,不断做大企业规模。力争通过5-8年的努力,打造以熔盛重工、中海油两家千亿级企业为龙头,如皋沙钢、中铁山桥、华泰船务、如皋钢厂、宏茂铸钢等5家超百亿级企业为支撑,一批数十亿元、超亿元企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格局。推进产业发展高端化。围绕船舶产业,积极向船用导航系统、动力系统、信息系统等高端配套产业以及船舶设计、研发、船检等服务外包产业链延伸;围绕石油及精细化工产业,积极向新材料、新医药产业拓展和提升;加快发展通讯、环境工程等高新产业,全面推进产业向高端化发展。加快港区科技孵化器和企业人才创新平台建设,积极构建自主创新体系,加大市场开发力度,抢占“微笑曲线”研发设计和营销物流的两个高端,切实提升产业层次和核心竞争力。

3.致力建设大港口,打造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北翼现代物流基地。抢抓如皋港区列入国家沿海主要港口、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北翼重要组成部分的机遇,建设大港口,打造大物流,2010年达到亿吨大港能力,2012年建成亿吨吞吐量、30万标箱的现代港口物流基地。高起点定位港口物流规划。发挥如皋港一类口岸和通江达海的优势,大力发展国际物流、绿色物流和第三方、第四方物流,以中海油为龙头,打造国内石油化学品物流基地;以中外运为龙头,打造国际性综合物流基地;以沙钢为龙头,打造国内钢贸冶金物流基地;以中国中铁为龙头,打造辐射华东、华南和东南亚的大型桥梁、港机等重装备制造物流基地;以熔盛重工为龙头,打造国际船舶、海洋工程制造交易中心,建成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北翼最具活力和效率的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之一。高效率建设港口物流园。编制完善各专业物流园详规,分步启动建设,加强船代、货代、金融、信息平台等中介服务配套,加快船货港一体化进程,积极引导港口物流业由形态开发向功能开发、产业化开发转变,加快形成集码头作业、国际海运物流、保税物流等业务于一体的运作模式。两年内建成保税物流园,今年建成保税仓和监管仓,保税功能正式到位;三年内建成综合物流园,港口功能配套全面达到“九通一平”,实现物流园与港口无缝链接;加快化学品物流园建设, 2010年建成化学品交易服务中心。高强度推进港口资源整合。以拓展港口服务功能、提高岸线及码头使用效率为目标,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和行政手段,不断加大对吞吐量严重不足的泊位码头的整合力度,对两年内未开工建设、开发建设强度达不到要求或未按批准用途使用的岸线必须予以整合。加强与国内外物流企业合作,引进中外运、太平洋等物流集团,加快培育现代物流企业集团,在更高层次、更广领域参与国际物流发展竞争和合作,加快码头建设步伐,确保两年内新建万吨级码头泊位20座以上,千吨级内港池码头35座,开工建设集装箱码头,打造件杂货、散货、液体化学品和集装箱齐头并进的多用途港口。

4.致力建设大港城,打造江苏沿江地区特色鲜明的滨江新城。按照2012年城市化水平达到95%以上的目标,加快推进港口新城建设,打造高效的行政服务区、宜居的现代化社区、高档的商务服务区、怡人的生态休闲娱乐区、人文底蕴深厚的滨江新城区。进一步提升港城发展定位。更加突出港口新城的江海文化、船舶文化,完善产业布局和功能区规划建设,确保2012年形成15平方千米建成区、15万人口规模的功能齐全、环境优美、宜居宜业的长江中下游现代化临港新城。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配套。坚持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围绕做强商务服务功能,大力招引现代服务业项目,规划建设港城中央商务区(CBD)和休闲商业中心(RBD),加快推进金融、税务、邮政、电信、移动等部门的建设,开工建设港区行政服务中心,确保联检部门年内全部入驻;引导企业在如港新城设立公司总部及研发中心,确保到2010年研发中心及公司总部不少于5家;加快推进港城医院、技师学院、港城学校建设,高品位规划建设湿地公园和主题公园,建造集高档观光娱乐、疗养健身、科技智能于一体的多功能服务基地,打造一流的城市景观区,提高港城能级水平。进一步加快集居房和商品房建设。切实加大招商建城力度,积极整合资源,搭建融资平台,通过BT、BOT等方式,多渠道筹集开发建设资金。全面完成“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大力推进农民集中居住房建设,加快房地产开发步伐,建设一流的城市住宅区、职工公寓、便利中心、邻里中心,启动建设高层次人才公寓小区,确保每年新开工安置房、商品房各100万平方米、服务业用房20万平方米以上。

[NextPage]

(二)大力发展都市型经济,为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

倾力培育以中心城市、如城镇、经济开发区和科技城为主体的都市型经济板块,打造全市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的又一强力引擎,到2012年,都市型经济国民生产总值、一般预算收入、规模工业产值分别达全市的38%、41%和31%,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占比达50%以上,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83万元,城市人口达到40万人,城市化水平达95%以上。中心城市建成综合竞争力、辐射带动力和资源吸聚力全面增强的中等沿海城市;如城镇在城关镇综合排名跻身南通首位、全省十强;如皋经济开发区(柴湾镇)努力跻身省级开发区20强;科技城建成国家级软件园。

1.着力加快城市建设步伐。瞄准建成长三角区域现代化中等城市的目标,以提升城市功能、扩大人口规模、增强城市实力为重点,加快城市现代化步伐,进一步放大都市型经济在区域发展中的辐射带动作用。完善城市产业发展规划。按照江苏沿海开发规划要求,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立足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的新起点,进一步完善都市型产业发展规划,全面推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文化产业集聚区、现代商务核心区和多业态服务业集聚区的规划编制,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优化城市产业布局。强势推进拆迁整理。不断完善拆迁推进机制,加大各部门及后备干部、二线干部参与拆迁的力度,强化考核奖惩,打好城市拆迁攻坚战。中心城区要强势推进已出让地块和已确定的市政、社会事业等公共服务项目地块拆迁,加快推进已摘牌地块和已具备出让条件、即将挂牌的地块拆迁,同时探索完善“限房价、限地价”的安置建设模式,加快城市拆迁步伐,确保每年拆迁面积100万平方米以上。经济开发区(柴湾镇)和如城镇要以“万顷良田”工程为突破口,加大土地拆迁整理力度,确保到2010年分别连片整理到位10000亩以上,同时按照“柔性组合、自愿有偿、市场运作”的原则,加快向周边镇扩张,推动用地指标有偿流转、滚动收储。科技城要按照时间节点,强势推进软件园拆迁,确保起步区0.6平方千米拆迁全部到位,全面启动8平方千米拆迁,保障项目高效建设推进。迅速提升功能配套。完善城市现代商务服务功能,高标准规划建设中央商务区(CBD)和休闲商业区(RBD),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业,着力培育高档餐饮业,建设南部 “城市客厅”,打造城市商务、购物、娱乐、休闲、展示中心,发展楼宇经济、总部经济。加快人民医院综合楼、中医院门诊综合楼、外国语学校、实验小学、如师附小北扩等社会事业重点工程建设,快速推进文化广场、广电传媒中心、奥林匹克公园、高档影视城、动漫设计及文化艺术交流培训中心、全民健身中心和东大街系列博物馆群等项目建设,不断提高服务水平。积极发展城市房地产,大力引进实力强、信誉好的开发企业,加快地块出让,加大建设力度,同时落实激励政策,刺激住房消费,不断优化住房供应结构,满足不同群体的消费需求,确保每年房地产新开工面积不低于200万平方米。按照建设生态环境优美宜居区的要求,加快“六城同创”步伐,确保今年建成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 到2012年建成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级生态市和全国文明城市。

2.做强做优现代服务业。实现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是保增长、调结构的重大举措,是城市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也是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积极发展服务外包和软件产业。全力扶持软件研发、服务外包等产业发展,高水平推进服务外包、软件、科技孵化园起步区建设,力争今年起步区建成并投入使用,为服务外包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平台;高强度开展产业招商,积极承接国际国内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的转移,确保年底前引进40家国内外知名软件研发和服务外包企业,到2012年入园企业达200家,实现营业额50亿元,把软件园建成集开发运用、科技孵化、市场营销、培训服务为一体的国家级综合性软件产业园。加快发展现代商贸物流业。以经济开发区物流中心、如城东部物流园为核心,以204国道为产业带,推动城市物流业的发展。加快建设如城国际汽车城,积极培育嘉信钢市、花木大世界、亿丰商贸城、苏浙商贸城等专业市场,加大对世界顶级商贸连锁企业招引力度,以沃尔玛、文峰广场、大润发等为依托,尽快形成苏中地区重要商贸中心。培育壮大特色旅游业。积极融入苏浙沪旅游圈,精心打造水绘园、定慧寺、内外城河、顾庄生态园、东方大寿星园等风景旅游景区,加快推进东大街、冒家巷改造及定慧寺、灵威观扩建工程,打造彰显长寿之乡、花木之乡品牌,集休闲、养老、康复、疗养于一体的多功能生态休闲度假基地,发展集生产、生活、生态和观光旅游于一体的都市型农业,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我市现代服务业的新兴支柱产业。

3.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突出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产业在都市型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围绕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占比、高新技术产业中新兴产业占比,加快推动新兴产业规模化、高新技术产业高端化。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全面对接省沿海开发总体规划,着力在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项目招引上取得突破性进展,确保引进高新技术项目占新引进项目的70%以上,重点发展风电装备、光伏光电、电子电力电气等产业,推动爱康太阳能、沪士电子等项目快落地、快建设,加快推进赛福特传感器项目,创造条件建设江苏物联网中心,打造百亿级传感网产业。鼓励存量高新技术产业企业加大项目投入,迅速做大做强,着力打造500亿级神马复合杆塔和特高压绝缘子项目,200亿级九鼎风力发电机组和聚乳酸项目。大力推进创新平台建设。积极推动技术创新引导工程,鼓励重点企业与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开展合作,争取更多项目和科技成果落户,加快新产品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引导神马、九鼎、钢球等企业全面建立国家级创新平台,其它高新企业全面建立省级创新平台,加快园区、商会公共平台和科技孵化器建设,不断提升企业自主创新力。强化专业人才队伍支撑。以“敢聚天下才”的胆略,落实优惠政策,兴建人才公寓,加大高端人才、创新创业人才、领军人才引进力度,以人才优势构筑创新优势。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充分发挥职校、社会培训机构等培训基地的作用,积极引进专业人才培训机构,培育更多的都市型经济适用人才。

4.改造提升传统特色产业。按照传统产业品牌化的要求,加快传统特色产业提升步伐。进一步加大技改投入力度。继续认真落实国家及省鼓励技改的优惠政策,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鼓励和引导长寿食品、纺织服装、机械装备、汽车汽配等传统特色产业提升装备水平,促进产品升级,扩张企业规模,加快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进程,重点抓好500亿级英田汽车、100亿级双钱轮胎和南通锻压等重大项目,通过技术创新、人才引进、技改投入、资本运营等途径加快核心竞争力提升。进一步引导企业高位嫁接。紧紧抓住新一轮国际、国内资本技术转移的机遇,充分借鉴中外运、通用等公司与我市企业成功合作的经验,引导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与行业知名企业实施全方位高位嫁接,引入一批“500强”、“国字号”的战略性机构投资者,重点推进双钱集团与米其林合作的1000万套小胎项目、昌昇集团与德国高科合作的高档印刷机等项目,实现产业从中低端向高端的跨越。进一步优化企业发展战略。大力度推进传统企业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将附加值较低的生产环节逐步向外转移,企业本部集中力量转入标准制定、技术创新、产品研发、品牌打造等高附加值环节,从而实现集约化扩张。积极推动泰慕士打造自主品牌、开展面料设计,不断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推动循环经济发展。以节能减排倒逼机制推进传统企业调整产品结构、能源消费结构,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引导各类工业企业特别是排放量大的企业加快向环保基础设施齐全的园区集中,实现污染集中治理。大力推广应用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新技术、新工艺,在企业内部推行清洁生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NextPage]

(三)大力发展镇域经济,为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夯实基础。

坚持量质并举,提升城镇能级,培育特色板块,打造现代农业,提高农民收入,促进镇域经济迅速崛起,加快城乡一体化,力争到2012年镇域经济国民生产总值、一般预算收入、规模工业产值分别达到全市的27%、14.5%和22%,城市化水平达50%,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11600元,力争以镇为单位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

1.强推转型升级,加快培育特色经济板块。牢固树立工业强镇理念,围绕新型工业化的要求,以增量型吸纳式为路径,持续加大招商引资、项目投入、载体打造力度,加快推进镇特色板快经济转型升级,不断提升镇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大力促进镇级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充分放大各镇产业、区位、土地、交通等优势,抢抓上海、苏南、浙江产业提升性转移的机遇,面向外资、民资富集区展开强劲招商攻势,加快引进一批带动力强、科技含量高的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项目和为主体功能区重特大企业提供配套的前延后伸项目,6个道口镇每年确保落地2至3个超亿元(3000万美元)项目,其他镇每年确保落地3至4个超5000万元(1000万美元)项目。大力促进镇级特色产业转业升级。积极策应市千百亿企业培育工程,全力营造宽松的企业发展环境,鼓励存量企业加大技改投入,提升装备技术水平,扩大企业产能,提高市场份额,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加快构建超亿元、10亿元、数十亿元镇域企业集群。大力促进镇级工业集中区转型升级。进一步创新集中区管理机制,按照适度超前原则,以“七通一平”为目标,强势推进路、水、电、绿化、管网等功能配套设施建设,推动园区由形态开发向功能开发转变;积极推行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力争所有工业集中区(园区)全部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积极引导区内企业开展ISO9000认证工作,确保新进园区企业治污设施与主体工程“三同步”,加快由粗放型、加工型、劳动密集型和能耗污染型向集约型、创新型、人才密集型和环境友好型转变,加快打造一批超50亿、超百亿园区。

2.突出能级提升,加快城镇建设开发进程。牢固确立经营城镇理念,加快推进招商建镇,进一步扩大城镇规模,优化空间布局,完善城镇功能,推动人口集聚,积极构建以中心镇为依托、一般镇为基础的城镇体系,切实增强城镇集聚能力。不断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加快完善各镇总体规划、重点区域控制性详规,进一步创新市场化的城镇建设开发机制,全面建立 “拆迁整理土地、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项目落户”四位一体的滚动发展机制,多元化引进各类社会资本投入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老镇区拆迁改造,全面建成重点镇“四横四纵”、一般镇“三横三纵”的镇区道路框架,全面完成商业服务中心等“八个一”服务功能。大力推进城乡交通建设,加快白雪线、334省道东延、焦港船闸等在建工程进度,创造条件尽快启动204国道南延、蒲黄线西段、334省道西延、扬启高速道口连接线等重点工程,加大农村危桥改造和村组道路建设力度,逐步实现灰黑色公路“组组通”,到2012年形成通江达海、承南启北、布局合理、高效畅通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加大集聚区建设力度。不断探索“农村宅基地换城镇住房、农村承包地换社保”的新路径,各级党员干部带头,带领和引导农民进城进镇,加快城镇人口集聚;加大镇区商品房开发力度,加快农民集居区建设,确保重点镇、一般镇每年新增房地产和集居区20万平方米、10万平方米;充分发挥镇区、镇郊社区的龙头带动作用,大力发展多层建筑,完善小区基础设施配套和物业管理,努力打造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新型农村社区,2012年所有集居区均达到合格小区标准,建设一批示范样板小区。加快发展城镇服务业。切实增强集镇服务业配套水平,优先发展物流、金融、信息等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商贸、餐饮、旅游、社区服务等消费性服务业,推动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变,吸引各类要素资源在镇域快速集聚。扎实提升城镇管理水平。以国家环境优美镇(生态村)、卫生镇(村)全覆盖为目标,突出抓好城镇的净化、绿化、美化、亮化等工程,突出农村的垃圾处置、绿化造林、河道整治和环境保护四大重点,彻底整治脏乱差现象,强势推进城镇管理规范化、长效化、制度化,2010年全市改厕实现全覆盖,村庄绿化合格率达到100%。

3.坚持富民优先,加快推进农民增收致富。始终坚持把致富农民作为最重要的职责和最过硬的政绩,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加快推进产业富民、创业富民和就业富民,不断夯实镇域经济发展基础。加快推进产业富民。加快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以农业增效带动农民增收。坚持以“万千百”高效农业工程为统领,以农业结构优化为重点,大力推进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绿色食品和生态有机农业,不断壮大花木盆景、优质畜禽、栽桑养蚕和瓜果蔬菜四大高效主导产业,2012年全市高效种植面积比重达到70%以上,水稻高效种植面积比重达到95%以上。大力发展优质粮油、茧丝绸、特色蔬菜、畜禽、特种水产等加工产业,致力培育一批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经营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综合利用水平。积极推进农村“三大合作”,创新农户与龙头企业的利益联结机制,大力发展产加销一体化和农村专业服务型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2012年全市参加农民合作组织的农户比例达到40%,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达到60%。依托“三大合作”组织,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增加集体政策性、资源性、资产性、服务性收入,鼓励村(社区)通过土地整理提高村营收入,确保到2012年所有村(社区)的村营收入超过20万元,形成一批超百万村、超千万元社区。加快推进创业富民。大力营造全民创业氛围,强势推进“双强”、“双带”和“千名能人、百亿投入”返乡创业工程,鼓励大学生村干部带头创业,扎实打造村级民营特色板块和大学生村干部创业园区,大力发展“一村一品”的农村特色产业,带动农民发展庭院经济、家庭手工业、配套加工业。加快推进就业富民。以创建省级农村劳动力充分转移镇、村为抓手,放大全国性劳务品牌效应,继续加大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培训力度,增强非农就业本领,确保85%以上的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

4.聚焦民生改善,加快提升群众幸福指数。加快提升城乡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公共服务载体水平。充分发挥镇行政服务中心的作用,巩固提升镇文体中心、体育健身广场和村级公共服务中心的功能配套,致力打造村级公共服务中心“100米核心服务区”、“1公里农村公共服务圈”的城乡均等化服务品牌,满足农村文化娱乐、全民健身、生产生活服务需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起保障水平更高、保障范围更广的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为重点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并适时逐步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以灾害救助、特困救助、司法救助和解决弱势群体生活、看病、子女入学等困难为重点,充分发挥“爱心超市”和慈善基金会作用。加快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在今年建成省教育现代化先进县(市)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健全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高标准、高质量普及15年基础教育,加快对农村学校的现代化改造,加大对家庭困难学生的资助,完善终身教育体系,促进教育发展水平继续走在南通乃至全省前列。加强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完善覆盖城乡的疾病防控、医疗救治、卫生执法监督和公共卫生信息网络体系,调整和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建立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提高应急处置能力,确保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达100%。

[NextPage]

四、加强领导,狠抓落实,切实强化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保障措施

  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使命光荣、任务艰巨,全市上下必须咬定目标,解放思想,群策群力,高效推进。

1.强化思想保障。面对沿海开发的历史机遇、转型升级的时代重任和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的群众期盼,全市上下必须牢固确立只争朝夕、争分夺秒的紧迫意识。要在解放思想中抢抓发展机遇。沿海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但能不能抓住机遇、用好机遇,真正把难得的机遇转化为发展的实际成效,关键在人,在全市各级党员干部。我们必须以超人一筹的智慧、快人一拍的速度,借力发展、借船出海,在沿海开发的新一轮竞争中争政策、争资源,抢项目、抢资金,主动融入沿海大开发,在全球范围内吸纳资源要素,推动更高水平小康建设。要在解放思想中坚定发展信心。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仍在延续,我们一定要坚决防止悲观泄气、畏难退缩的思想,坚决摒弃无所作为、无能为力的思想,深刻认识我市面临的重大机遇和肩负的历史使命,以责无旁贷的责任感和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以志在争先的勇气和敢打必胜的信心,加快结构调整,推动产业升级,实现弯道超越。要在解放思想中加快赶超步伐。经济发展进入转型升级的新时期,区域竞争进入激烈拼抢的新阶段,全面小康建设进入决战决胜的关键期,全市上下必须把思想解放化为追标兵的强动力、争进位的大手笔、创一流的快节奏,在打造大港口、集聚大产业、开发大园区、建设大城市、构筑大通道上有新突破,在江海联动、港城联动、沿江腹地共开共发上有新举措,在全市范围掀起镇(区)比位次、部门比服务、村(居)比达标、企业比贡献、党员比先进、群众比干劲的热潮。

2.强化机制保障。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要求更高、系统性更强、涉及范围更广,高效、协调、顺畅的运转机制是保障。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机制。要进一步健全市委常委挂帅、分管领导负责、四套班子联动的组织领导机制,将更高水平小康建设牢牢抓在手上,强势攻坚突破。要进一步强化市级领导亲力亲为、机关部门协同作战、镇级主体强势推进、村级层面高效突破的市、镇、村三级联动的组织推进机制,形成目标同向、上下同心、合力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的良好格局。进一步创新重点镇和开发区的行政审批和管理体制。充分授予辖区内各类项目的建设规划、行政审批权,施工许可、工程质量监管权和环保、安全、城管执法监督权(经济开发区、如城镇不包括房地产项目),提高服务效率,优化服务环境,确保建设更高水平小康合力更强、推进更快。进一步强化过程控制机制。牢牢锁定今年总体建成全面小康的目标,狠抓人均GDP、城市化水平、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等核心指标的过程监控;紧紧围绕2010年以镇为单位建成全面小康、2012年全市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的要求,进一步细化时点任务、明确时点要求,以强有力的过程控制抢得主动权、抓出新成效。进一步强化考核奖惩机制。加大更高水平小康建设的考核力度,始终突出对关键指标的监测、始终突出对群众满意度的测评、始终突出对综合指标完成情况的考核,将整体考核结果作为评先评优、干部选拔的重要依据。

3.强化队伍保障。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对各级党员干部科学发展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加强思想理论武装。按照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要求,加强学习型干部队伍建设,努力掌握和运用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以战略的眼光审视沿海开发战略,以积极的姿态投入经济转型升级,以蓬勃的干劲推动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建设。要深化干部人事改革。按照十七届四中全会的要求,进一步健全科学全面的评价机制、绩效挂钩的考核机制、实绩导向的用人机制,坚持以发展定进退、凭实绩用干部,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更加注重在基层一线培养锻炼干部,从基层一线选拔任用干部,更加侧重镇级班子从优秀村支书、大学生村官中选拔,努力建设一支善于科学发展、勇于苦干实干的高素质干部队伍。要强化基层组织建设。认真组织开展向薛贵如同志学习的活动,与第三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相结合,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村党组织书记要学习榜样、敢创敢干,以“双强”、“双带”为载体,当好建设更高水平小康、促进持续腾飞的引领者,推进现代农业、加快专业合作社建设的组织者,善于整合资源、发展村级经济的开拓者,率领群众致富、敢为小康建设担责的践行者;大学生村官要进一步强化主体意识、目标意识和责任意识,善于学习、善抓机遇、善找对策、善解难题,大胆创业、带民致富,努力在更高水平小康建设中建功立业。

4.强化作风保障。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作风是关键。尤其需要各级党员干部加强作风建设,以优良的党风带政风促民风,率领广大群众奋力拼搏、攻坚克难、共创大业。要大力锤炼雷厉风行、一抓到底的作风。建设更高水平小康时间紧、任务重,我们必须只争朝夕、日夜兼程,始终保持持之以恒的韧劲、一抓到底的狠劲和紧追不放的拼劲,始终做到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先人一拍,开动脑筋、创新创造高人一筹,结构转型、产业升级快人一步,努力实现要素快落实、项目快推进、目标快实现。要大力锻造攻坚克难、一往无前的作风。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瓶颈多、制约多、难度大,坚决摈弃保守观念,冲破条条框框,坚决破除防出错、怕出新,走老路、怕探索,求保险、怕风险的畏难心态,在“抢”外资中抓机遇,在“拼”项目中求发展,在“攻”要素中增动力,在“比”环境中创优势。要大力弘扬勤政廉洁、一身正气的作风。建设高水平小康,需要各级党员干部与群众同甘苦、共患难,尽其责、谋其政,讲廉洁、比奉献,牢记肩上的责任和使命、组织的重托和厚望、人民的期待和盼望,干净干事、清白为官,无愧于时代,无愧于自己,无愧于人民。

同志们,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的目标召唤着我们,更好更快发展的蓝图激励着我们。让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抢抓沿海开发战略机遇,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凝心聚力,锐意进取,为早日建成更高水平小康、开创如皋更加美好的未来而努力奋斗!

赞(0) 打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雉水网 » 陈惠娟在如皋市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分享到: 更多 (0)

新如皋 更专业 更方便

联系我们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