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雁传书,是否成为正在消失的历史?

直至上世纪末,书信依然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交流方式,和亲朋好友道别,常把“写信联系”挂在嘴边。进入21世纪,这句话似乎已经慢慢沉寂,取而代之的是“打电话”或是“微信”、“QQ”。可见信息时代,作为情感依托、记录历史变更的书信,正从人们的生活中逐渐淡出,并且渐行渐远。

纸质书信里的“万种柔情”

曾经,出远门到了目的地第一件事就是给家里写封信报声平安;相隔两地的恋人最珍惜的就是彼此互诉思念的来信;许久不见的老友只要一封信就可以拉近彼此关系,畅谈理想人生。在许多人心目中,一纸书信包含着无限的情感。

“当年中考,我和小姐妹分别考上了不同的高中,我在白蒲,她在如城,青春年华,两个人有很多的小秘密想分享给对方,但当时的学生是没有手机等电子产品的,后来,我便尝试着寄了一封信给她,没想到过了几天,我收到了她的回信。”“80后”小吴说,那段时间,她几乎每天放学都会到学校的传达室去寻找小姐妹的回信,而且除了在信中相互分享小秘密,两个人还会准备一些漂亮的信纸、书签寄给对方。小吴说:“那是我高中最美好的回忆,而且那些信至今我都收藏在家。”

信息时代下的“寸阴是惜”

“打电话多方便呀,为什么要写信?”在采访中,记者发现,特别是在年轻人眼中,传统书信变得陌生起来,有些人甚至不了解书信的正确格式。每天晚上,刚参加工作的陈晨都会和母亲视频聊天,她认为书信比起电话和短信,时效性太差,陈晨说:“虽然书信比较便于深入的交流,看起来也更有诚意,但却很费时间,还是视频方便,在报平安的同时也能让父母看到我。”

随后,记者又随机采访了一些市民,这些人中有正在读书的学生、已经参与工作的上班族、退休在家的老人,但没有一个人在近段时间写过书信。同时,一份针对大学生群体的问卷调查显示,参与调查者中,有80%和家人最常用的联系方式为手机,其余均为网络通讯工具。接受调查者多表示,自己身边很少有给家里写信的人了,他们认为,信件邮寄起来实在太慢,写起来又很麻烦,远远不及一个电话、一段语音来得简洁方便。

不该被遗忘的“幸福感觉”

10年前,打开邮递员的邮包,其中有可能90%都是私人信件。然而今天,这个数字被大大改写了,用老邮递员的话说,“能有10%就已经很好了。”记者从市邮政分公司了解到,近些年来,传统书信明显减少,尤其是家庭和朋友间的书信几乎没有了,取而代之的都是一些贺卡、挂号信以及银行账单、商业广告等商业信函。

“并非随着通信手段的现代化,传统的书信就最终隐退。”市邮政分公司发行投递局局长张建军告诉记者,前段时间,有一位老人来邮局寄信,他想寄给一位30多年没有联系的战友。老人不知道战友的任何联系方式,只记得该战友30多年前的家庭住址,最终在邮局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寄出了满怀希望的信件。

张建军认为,信函在人们生活中的“淡出”,并不是由于电子通信发展太快,更多的是人们对书信文化的淡漠和对传统的遗忘。时下,很多人已经习惯了“有话要说”的时候直接拿起话筒、点击鼠标,特别是节日来临,经过网络写手编发的短信在千万人的拇指下不断克隆、重发,收信人在一笑而过之后清空信箱,但那种写信时的情谊,寄信时的期待,拆信时的兴奋,对于很多人来说已经很陌生了。(记者吴环宇)

不该忘却的纸质书信

吴环宇

鸿雁千里传真情,一封家书抵万金。为了交流,我们的祖先从几千年前就开始了书信的写作。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形式,书信有着独特的功能和魅力。但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千里之外亲人的问候、朋友的祝福只要一个电话、一则短信、一封电邮就能在一个瞬间完成,写信则被认为是一种落伍的行为。

然而,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只看到书信的信息传递功能,却很少看到其中的情感因素,从思乡之情到爱慕之情,从舐犊之情到手足之情,从《马克思致燕妮的信》到李春波的《一封家书》,人们将太多的思念融于书信之中。直到今天,作为基础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书信的写作仍是语文课程中的必修内容。其实这种“老土”的沟通方式非但不过时,反而因充满了深沉的思想内涵和悠远的人生韵味而更加让人感动。

那如何将传统书信文化传承下去呢?笔者认为,我们可以“取长他用”,我们可以用写日记的方式来模拟写信,也可以把书信当成与孩子进行情感互动的好方法。在熟睡的孩子身边放一张写满自己心里话的书信,或者不定期在门上贴一张爱心便签,把父母的爱融入简短的字句里,让孩子体会文字中寄托的浓浓亲情。如此,虽然书信传递信息的功能慢慢消失,但看似几张纸、几个字的“变形书信”,又会让人在不知不觉中,爱上书信。

赞(0) 打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雉水网 » 鸿雁传书,是否成为正在消失的历史?
分享到: 更多 (0)

新如皋 更专业 更方便

联系我们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