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村巨变见证改革开放

四十年如白驹过隙,但改革开放的恢弘历程和巨大成果是难以用歌唱、用画画、用文字来完全表述的,值此改革开放四十年大庆之际,朋友,请随我回一趟农村老家,走马观花看一看,驻足村头听一听,于细微处亲身感悟一下改革开放的伟大、正确吧!

我的老家在如皋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宋家桥。说起宋家桥,你一定会被她厚重的村史所吸引,更为她惊天的巨变而感叹!

一、透析宋家桥村史,虽厚重感人,但难圆脱贫振兴的美梦

说宋家桥的村史“厚重”一点也不为过,信手拈来的几个故事就会让你信服。

乍一想,宋家桥必因村中有宋氏大姓而得名。说来难以置信,找遍全村,访遍老人,我们村自古至今竟没有一户姓宋的,但坊间关于宋家桥村名的感人故事早就一代代留传下来。南宋末年,“宋末三杰”之一的爱国将领文天祥英勇抗元,连续作战,终因寡不敌众,兵败南下。他途经此地,又饥又渴,见一大河水流清澈,木板长桥光溜平整,便令将士们下马饮水,坐桥小憩。这时,军中有人唉声叹息,情绪低落。文天祥登高振臂,慷慨陈辞:”兄弟们,我们为保家卫国而战,虽败犹荣,虽死犹生!正因为我们的抗战,脚下的地还是宋家的地,眼前的桥也还是宋家的桥。只要我们众志成城,英勇杀敌,大宋的江山一定会坚如磐石!”在他的感召下,将士们抱着必死的信念,追随他重整旗鼓,奔赴抗元救国的沙场。而宋家桥也由此得名并沿用至今。

大约半个多世纪以前,宋家桥并不是一个村,而是一个镇。即使从建立人民公社开始,行政区划就一直将其作为一个大队或村了,但直到六十年代末,在宋家桥人的心目中,她完完全全、标标准准就是一个古镇!

战争扼杀文明。皋南战役使宋家桥古镇元气大伤。直到解放以后,勤劳朴实的宋家桥人才得以在和平安宁的环境中休养生息,重建家园。五十年代人民公社建立初期,古镇宋家桥基本恢复了往日的规模和景象。因而,她理所当然成为年轻的建设人民公社的社址。这一定位,推动了古镇的进步,尽管公社的财力十分脆弱,一切作为都只能是力所能及的,但相关政府机构的建立和运行使宋家桥成为辖内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管理、服务中心。古镇的低水平繁华达到历史鼎盛。

更令人遗憾的是,建国三十年中,一代代宋家桥人和全国人民一样,在党的领导下艰苦奋斗,上下求索,努力探求发展、致富之路,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总是无法改变面朝黄土背朝天、粗茶淡饭度日月的贫困落后局面。人们勤劳而不能致富,乡村奋斗而不能振兴。路,到底在何方?

二、扫瞄宋家桥蜕变,虽走马观花,但倍感改革开放的伟大

一九七八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中华民族作出了符合自己国情的正确选择!

四十年的伟大实践,四十年的日新月异,改革的变化目不暇接,开放的成就不胜枚举,宋家桥,这个本不起眼的小村同样发生了并将继续发生着令人难以想象的裂变!

改革开放以来,宋家桥随行政区划调整,先后隶属于建设乡、皋南镇、如城镇、软件园,如今正式定名为江苏省如皋高新技术开发区(城南街道)宋家桥社区。这绝不是简单的名称变更,从中不难揣摩到:伴随行政区划调整的是用地规划的变化、建设规模的变化、园区布局的变化、城市扩张的变化。短短几年,当如城东南新城区框架拉开以后,当高新技术开发区园区环境成型以后,我们的宋家桥社区已完全置身其间,容入其中,宋家桥与如城有十多里的直线距离,以往总感到彼此那么遥远,如今似乎一下子拉到了眼前。宋家桥已然被“城市化”了。

搭上了高新区开发建设的快车,宋家桥就被纳入了园区以及整个大如城未来发展的总体规划。规划引领建设,规划催生变化。用宋家桥人的话说,这些年像是在梦境里,又像是变魔术,变得让人眼花缭乱,心花怒放。想不到,就在我们的身边,有了一个占地1260亩的人工湖,彻底改写了如皋无湖的历史。几年中,环湖景观逐步完善,濒湖开发如火如荼,与之配套的旅游、娱乐项目也已部分到位,湖区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日渐显现;想不到,从宋家桥直穿而过的新长铁路刚刚完成复线和电气化改造,又传来盐通高铁开工并可望于2020年通车的喜讯,特别是高铁如皋南站和未来两条铁路的补给维修中心都将落户宋家桥,这更让人们喜不自禁,奔走相告;想不到,北京外国语大学双语学校眨眼建成,何等稀缺的现代化教育资源离我们近在咫尺;想不到,横亘南北的334省道与丁磨公路在此交汇,像两条巨大的臂膀,把宋家桥紧紧拥抱,形成了沟通东西南北的康庄大道;想不到,从宋家桥向东、向西均不足3分钟车程便是沈海高速丁堰出口和即将建成的通皋大道出口。处于这样的区位,宋家桥人没有理由不感到骄傲和自豪;想不到,在建设项目中动迁的几百户人家全部住进了现代化小区,这里环境优雅,配套齐全,人们从安居方式上初步实现了由农村村民向城市居民的过渡和转型;想不到,全社区家家连上了防渗渠,户户通上了水泥路,绿化、亮化、河道整治、农村改厕、卫生社区和文明社区创建都高标准达标。

四十年改革开放,带给宋家桥的不仅是区位环境的根本改观,还有人民群众经济生活的特大变化。宋家桥原本人多地少,人均耕地不足一亩。大开发、大建设更使可耕地面积锐减。村民们意识到,守住家前屋后的那一丁点儿地块顶多也只能打下几年的口粮。“不安分”的宋家桥人或许是得到古镇上谙于商道的先辈们良好基因的隔代真传,他们看准机遇,顺时应变,既在有限的土地上科学种植,精耕细作,有效稳定粮食生产,抓牢“粮袋子”,又发挥区位优势,主动寻求商机,瞄准”钱袋子”。他们有的从事高效种植,有的从事规模养殖,有的外出务工,有的办厂开店,有的在市场上提篮小卖,有的在旅游点服务游客……如今,三百六十行,行行有人做,你有你的挣钱门路,我有我的致富途径。据统计,改革开放前的最好年景,宋家桥农民人均年收入不到百元,而去年人均纯收入已逾20000元。民居楼房普及率达到96℅。集体经济也水涨船高。社区盖起了办公楼,集体积累账面余额正常超千万。宋家桥,这个解放以后三十年不变的农业型小村,在改革开放大潮的推动下,已向一二三产并举的农工商兼营型富裕社区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四十年风霜雪雨,四十个春夏秋冬。身为宋家桥人,有幸亲历家乡的蜕变无比欢欣!我感到,家乡最令人刮目相看的变化,当数社区两委会领导班子和生活在这方热土上的人民群众!这才是坚定贯彻、勇于践行改革开放方针政策的决定性因素!

有什么样的干部就有什么样的群众。宋家桥人从解放前走来,从建国后的三十年中走来,一路栉风沐雨,历尽艰辛,他们人心思变,渴求幸福。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徐徐吹来,他们紧跟领头羊,迎头而上,不仅靠勤劳智慧改变命运,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而且在项目征地、拆迁安置、修路筑渠、调田征兵等等触及切身利益的重要关口,无不展现出淳朴的民风、良好的家风、高尚的道德、文明的素养。多年来,这里没有上访户,没有钉子户,没有刑事犯罪,没有民事积案。人们听党的话,跟政府走,自觉接受公民道德规范教育,主动加入文明、卫生社区创建,尊师重教、孝敬老人、关爱妇孺、讲究卫生、重视环保、爱好文体已蔚然成风。可以说,园区管委会下达的一切工作任务,社区议定的一切公益活动,在这里都能畅行无阻,顺利完成。当社区内水泥路网全面形成之后,人们自发集资实施绿化、亮化。宋家桥人对改革开放的拥护、支持是用无声的行动来表达的!因为他们认定,改变命运,摆脱贫困,惟有改革开放。路,就在脚下!

赞(0) 打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雉水网 » 小村巨变见证改革开放
分享到: 更多 (0)

新如皋 更专业 更方便

联系我们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