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真人悟“一”得道

 清朝初期,如皋出了位道教名人姜日章。民间对悟道得道的道中人尊称为真人,姜真人悟得道的故事被广为流传。

姜日章,字旦童,号全脉子。世居如皋李堡场(今属海安县)。说起他的名字,由日章旦童也缘于悟得道。 

 姜日章家境贫寒,父亲早亡,由孀母抚养成人。姜日章从小就体验到生活的艰辛,十分感激慈爱的母亲。每天清晨即起,到草滩去割草,割满一担后就挑到集市上去卖。卖时与买草的人从不斤斤计较。卖草后,他便赶忙回家,向母亲请安问好,高高兴兴地把钱全部交给母亲,尽量把母亲的生活安排得比较舒适,而他自己一直过着粗茶淡饭的日子。

 每天为母亲安排好饮食起居后,姜日章就跑到离家不太远的范公堤上,独自一人抱膝而坐。四周相当宁静,他远观云海变幻,近看芸芸众生,独自苦思冥想大自然的造化和人生哲理。不论阴晴寒暑,天天如此。

若干年后的一天,姜日章在卖完草回家的路上,遇到一个人挑着一副大担子迎面而来。走近时,那人也不说话,放下担子,把扁担横在路上,挡住姜日章的去路。姜日章跨又跨不过去,绕又无路可绕,心中很纳闷。转而心情恍恍惚惚,眼前只见横在路上的一根扁担。忽然,明明两眼瞪着看的扁担没有了,横在路上的担子和人都消失得无影无踪。这一奇异的现象如闪电一击,让他茅塞顿开。横在路上挡住去路的扁担在姜日章的脑子里化成一个巨大的字。平时坐在范公堤上苦思冥想的不得而解的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种种现象,终于有解了,那就是万物源于一。这就是姜真人悟得道的过程。此后他自己把名字中的字和字下边各加一横,变成字和字。所以有人说旦童不是他的字,而是姜日章悟道得道之后所改的新名字。

传说,姜日章出生时就异于常人,手掌上生有奇形黑斑,黑斑上的纹理隐隐约约类似篆文。他家世世代代种田,人们不知道姜日章拜过什么师、读过什么书。但是,姜日章对于经史百家的著作却能融会贯通。他自己著有《寻源论》的文章,阐述了儒家孔子、佛家释迦牟尼、道家老子三教合一的道理。文章中探幽显奥,文采斐然。一个没有师承、也没有优裕学习环境的乡下人能著书立说,岂不神奇,这种怪事就发生在姜日章的身上。

姜日章写有《天然七太穷源字韵》一书。这本书分为七册,用七年时间完成。书中每个字依字形而分类。字的读音,声母以额、喉、腮、舌、牙、齿、唇分为七声,韵母以天、星、风、山、官、土、地、郊、垲、州、波、下分为十二韵。每个字同时标注平、上、去、入四声。注音依据《字索》的反切法,内容有所补充和改订。这是清代比较系统的字典,对研究声韵学的发展史和方言方音有一定的学术价值。清末,如皋乡绅沙元炳收有孤本,日军侵占沙宅,将书付之一炬,可惜现在仅存书名。

姜日章还写了《先天神数》一书,全书一百卷。书中用十个骨干字分部,计十部。每部用十个骨干字分卷,每部十卷。每卷用十个骨干字分页,每页以子丑寅卯……”十二地支分条,每页十二条。每六条前冠加一个字,积字成诗以标目。全书计六万条。积字所成之诗,有的像民谣,有的像歌词,有的像爻辞。诗的意境或者雅致,或者通俗,大多数是表扬善人善事或者评论恶人恶事,寓有所占卜象的吉凶。运用这本书占卜很方便,往往神奇应验。

康熙元年十二月某日,姜日章留下一条偈语,端坐而逝。他的偈语是:

浮湛六十年,落魄无人识。作书欲穷源,源穷人已寂。先天本虚空,后天生枝叶。我今返先天,虚空一轮日。

 在此之前,曾有两只白色的老鸦飞栖于如皋县城的大树上。道家经典中记有白鸦所集之地,必有得道者。姜日章坐逝之年,又曾有黄鹤飞过他所居之地。他的徒弟宋融感叹地回忆说:二十年前,我曾看见姜师傅写的一首诗,诗中有一句是盒中黄鹤如飞出,直出蓬莱阆苑洲。那时,我就预感到姜师傅将要得道。

如皋乡绅沙元炳说:我听到的姜真人神奇的传说已经很多了。我经过县城南斗坛,看到姜真人的塑像,是个高个子但很清瘦的样子。以后,我搜集到姜真人写的《先天神数》这本书。不久,得到嘉庆初年所画的姜真人的像。这幅画上的姜真人端庄丰满、敦厚朴实。画面上还有乡绅徐湘浦、黄孺子等先辈的题志。但因日久而画面暗敝,字迹难以一一辨认。于是,我叫画师重新临摹这幅画像,并且写下《姜真人传》,以备后来载入地方志书。(董昌熹 黄凯)

赞(0) 打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雉水网 » 姜真人悟“一”得道
分享到: 更多 (0)

新如皋 更专业 更方便

联系我们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