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府捞面入围2016年度中国高成长连锁企业50强

前言:创业邦中国高成长连锁50源自美国商业媒体《Entrepreneur》杂志每年进行的美国连锁500(Franchise 500Franchise 500因其调研、分析的权威性和专业性成为全球连锁业发展的风向标。作为在中国的独家授权合作伙伴,创业邦在2008年独家发起中国高成长连锁50评选,聚焦中国的高成长连锁企业。评选以实际调研为基础,着重考察连锁品牌的成长能力和潜力,评选结果在中国连锁业界是非常具有代表性、典型性而且与众不同的。

 

2016年,中国宏观经济面临巨大下行压力,整个市场经济一片萧条之际,和府捞面作为近年来发展最为火热的餐饮品牌异军突起,入围中国高成长连锁企业50强。作为50强企业中为数不多的餐饮直营品牌,和府捞面是依据何种理由入围,它成功的背后,究竟是怎样的发展态势,蕴藏着怎样的商业奥秘?

 

高投资的中央厨房建设,成熟的产品供应链

2016年,和府捞面在总部中央厨房投入上千万购置了一批现代化机器投入生产使用,和府成立至今,已投资近6000多万用于建设高效率的中央厨房。和府捞面创始人李学林大师在接受采访时曾经说过:“要想成就伟大的事业,像过去一样花小钱办大事的可能性已经不存在,这是妄想”。高投资的回报,就是高效率的生产运转。

和府门店数量飞快增长的背后,是中央厨房的强大支撑,据悉,目前和府中央厨房的生产力已经能够同步支撑四百家门店的产品生产与供应。从生产、包装到配送到全国的门店,和府自有一套成熟的体系。可以说,和府在中央厨房的建设与产品供应方面,已经走在了餐饮行业的前列。

 

强大的研发团队

作为一个餐饮品牌,想要在竞争如此激烈的餐饮行业中占据一席之地,必然要通过源源不断地研发新品来抓住顾客的需求。能够成为眼下最火面类品牌并入围中国高成长连锁企业50强,和府研发团队的力量自然不容小觑。

早在和府建立之初,为了解市场用户的需求,和府团队就曾花费千万跑遍中国各大城市甚至美国、日本、东南亚等发达国家试吃面条。今天,和府的研发团队中更是汇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知名研发大师,和府每月举行两到三次新品研发测试会议。研发团队需将每期研发的新品给由董事长李学林大师带领的测试团队品尝、测试与打分,再经过一次次的调整产品、升级定型,推向市场。在如此高强度的研发力量下,和府几乎每月更新一次菜单,菜品上新率属同类餐饮品牌中最高。

新产品的研发对每个企业都尤为重要,和府更是将此作为企业工作的重中之重,这也是它生存与快速发展的必要途径。

 

独树一帜的直营风格与强势的战略布局

纵观现今餐饮连锁店的发展模式,大部分的餐饮品牌选择加盟的方式来拓展门店数量,加盟意味着可以很快在别的地方复制自己的品牌门店,但无疑,很大程度上会削弱了对自身品牌形象的掌控力,加盟店的运营与操作一旦脱离管理,出现误差,受影响的会是整个品牌的形象。

要想有更标准化的发展必须对企业文化、服务管理、形象掌控等方面进行更加严格的控制和规范直营店能够更好地做到这一点,和府选择了这条道路。但走直营店的发展道路也意味着它的拓展速度会远慢于其他品牌,在别的品牌飞速地通过收取加盟费的方式开始遍地开花时,和府在缓慢地充实着资本。但和府的每一步走的无疑更加稳扎稳打,每一家门店的开业的背后,都意味着和府的资本又多了能够支撑一个门店运转的力量,因此,虽然从外在数量上看来和府比同期企业发展速度慢,但实际资本积累的力量早已远超。

今年,和府拓展了在湖北地区的战略布局,武汉区新开的门店受到了消费者极大的欢迎,在华北地区的战略布局也即将打响,北京区门店年前开业。再加上在上海、浙江、江苏等地区的精耕细作,和府打造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发展布局,并依据此,在中国乃至世界的餐饮市场上,以强势的进军态势占据了一席不败之地。

 

品牌梦想被消费者熟知并接纳

“和府经营的是品牌,倡导的是一种生活方式,而不仅仅是面条”,和府创始人李学林大师对自己的品牌梦想概念如此阐述道。

绝大多数的餐饮企业会将品牌理念至于菜品研究之后,认为将菜品做的好吃、门店装修的漂亮就行。但其实,忽略了品牌的经营,这是不明智的。和府的品牌理念贯穿于整个企业的发展之中,品牌理念的设计与形成作为整个企业形象的顶层设计,和府人的梦想是将自己的品牌理念带给全世界。

现如今,提起和府,人们的第一印象就是“原汤养身,书房养心”,和府的品牌形象早就深刻地被消费者熟知。

 

能够入围中国高成长连锁企业50强,对和府而言也具有着里程碑式的纪念意义。在今天,和府真正成为时下最火热的面类品牌,在接下来的2017年,和府更会紧抓市场的发展态势,用更好的品质、更好地服务维持自己的竞争优势,继续领跑中国餐饮产业!

赞(0) 打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雉水网 » 和府捞面入围2016年度中国高成长连锁企业50强
分享到: 更多 (0)

新如皋 更专业 更方便

联系我们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