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人瑞徐良泉的传奇人生

徐良泉,男,1917年11月生,离休教师,如皋县第五届政协委员,今年100岁。他抗日战争前参加革命,从事教育工作40多年,一生坎坷,充满传奇色彩。

最近,如皋籍著名漫画家吴信礼先生出版了新著《如皋百岁寿星图》,徐良泉、邵秀英夫妇成为封面人物。丁酉年正月的一个午后,天空晴朗,春光明媚,我特地前往白蒲镇文峰村拜访了百岁人瑞徐良泉夫妇。他们精神矍铄,满面红润。在子女的欢声笑语中,我了解到徐老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和健康长寿的秘诀。

抗日救亡,虎口办学

徐良泉和哥哥徐浩泉从小被送进“洋学堂”读书。1936年春,徐良泉以优异成绩考进东台大丰垦区一年制简易师范,毕业时留母校附小任校长。工作不久,父亲病故。寡母在极度贫困中,为他和妻子完了婚。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寇入侵,国难当头。抗日救国,义不容辞。徐良泉随即加入所在区抗日委员会,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家乡沦陷,草木皆兵,日躲鬼子,夜防绑匪,民众受害,度日如年。妻子负责保护婆母和两个子女“保家”,他背井离乡在外寻找抗日道路“卫国”。

1940年,新四军北渡建立苏北抗日根据地,徐良泉和哥哥徐浩泉报名参战。为了掌握敌情,如西县人民政府委派徐良泉到通如公路边任口敌寇眼皮底下虎口办学,并交代两个任务:刺探鬼子军情,教好抗日课本。徐良泉紧紧依靠群众,以教学为掩护,负责观察敌伪动态,做情报工作,隔日向区情报站报告信息。

任口小学距敌伪据点仅300米左右,上课时,徐良泉指派学生在校门前轮流放暗哨。他采用两套书教学,一套是三分区统编的抗日课本,另一套是古书《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等识字课本。一旦发现鬼子下乡,学生们立即将抗日课本统一收好,藏到预备好的地点,课桌上则换上识字课本。由于据点西边是根据地,鬼子人少不敢轻易下乡。

伪军更是稀里糊涂,一直认为学校是伪组织办的白蒲分校。五年多时间,徐良泉在虎口里带领学生天天高呼:“打鬼子,救中国,爱人民,保家乡”。除了组织儿童团开展抗日宣传活动,还发动贫雇农开展“二五减租”和反对抽丁抽捐的斗争。由于情报、教学双丰收,如西县人民政府于1943年、1944年两次传令嘉奖了徐良泉。

1944年底,日本鬼子人数不够分配,小据点纷纷撤退,任口伪据点由平潮伪军驻防。1945年8月,日寇见大势已去宣布投降。中秋节后的一天下午,平潮镇伪军夹着尾巴逃走。附近老百姓早就对敌伪恨之入骨,白天纷纷前往拆除碉堡。徐良泉去现场观察,是夜,他配合四位乡干部和主力部队彻底焚毁了敌人的碉堡。

投身反蒋,九死一生

日寇投降了,可是,国共矛盾凸显,局势异常紧张。蒋介石背信弃义,违反国共《双十协定》,明和暗打,发动内战,徐良泉和哥哥徐浩泉又迅速投入反蒋活动。

为了防止军事摩擦,美方、国方、共方组成军事调处部,设若干“三人执行小组”,分赴冲突地区调处。国共继续谈判,双方下令于1946年1月13日午夜生效,各守原防,不得前进一步。

谁知,1月15日,国军悍然进攻已经解放了四个月的白蒲镇杀人放火,白蒲人民再次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三人执行小组”前来调处,徐浩泉、徐良泉兄弟等6人为民请命,到如皋向“三人执行小组”告状,愤怒声讨“国军违令进攻白蒲,当天打死7人,烧毁民房近百间”的罪行,揭露国军违背国共和谈、破坏原防协定、搞“假谈真打”的阴谋,同时要求和平,反对内战。

此举激怒了国民党代表,即派特务盯梢,3月21日下午,徐浩泉回家不到一小时,即遭国军枪杀,年仅33岁,惨案震惊全国,受到舆论谴责。而徐良泉自然而然成为敌人斩草除根的对象,如皋县委考虑他的人身安全,调他去如城养正小学任校长。这时,叛徒写信威胁利诱徐良泉,并通过其家属限令他回家。明知办不到,就蓄意迫害,加重捐税。

徐母染霍乱,大姐探望,传染同亡。妻子肩扛重担,借贷安葬,处理善后。反动派多次借机抓捕徐良泉,都未能如愿。一次,母亲去世6周前夜,徐良泉秘密回家探视,当夜躲宿于邻居家夹墙洞里。次日,自卫队抄家,他埋伏于玉米田半天,未被抓到。另有一次,乡自卫队下乡抢粮,徐良泉在大妹家急中生智,藏匿于床上发黑的纱帐外一角,敌人两次进房搜查,未被发现,意外脱险。他始终坚定与敌人斗争到底的信心。鉴于环境恶劣、处境危险,徐良泉接到县长张继中命令,转移到江南敌占区打埋伏,待机归队。

1947年5月,徐良泉潜伏到南京,以代课的形式加入教师队伍,担任三区承恩寺小学六年级班主任,继续虎口办学,大讲打鬼子的故事,向学生灌输革命思想。由于教学有方,1948年春他被提升为教导主任。他动员妻子邵秀英前来南京一起开展反蒋活动:一是号召全班学生订阅上海地下党出版的《中国少年报》,人手一份,并逐渐扩订到全校乃至校外,建立了代销站,化名“徐源清”,帮助发行了100期,宣传进步思想。

因为推销量日增,被敌人发现,勒令停售,险遭杀身之祸;二是国民党统治区的南京通货膨胀,再多的纸币也无法挽救物价飞涨,只有兑换成黄金,才能减少贬值。于是,徐良泉动员全校教职工排队挤兑,场面混乱不堪,给国民党政府制造了许多麻烦。

1949年4月23日,蒋家王朝土崩瓦解,南京获得解放。徐良泉在承恩寺小学校外出版了第一期墙报,宣传解放军进城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以及抗日战争胜利过程和三大战役近况,轰动三山街,引来大街小巷的市民围观。      接着,连出五期,影响极大。因捣蒋有功,军委会委任徐良泉为南京市三区中心小学校长。除了办好30个正规班外,还招收失学儿童组成了3个扫盲班,一律免费教学。《新华日报》予以报道,引来全市小学参观学习,军委会嘉奖了这一创举。

1950年暑假,如皋县教育局来函,动员徐良泉归队。经领导批准,他办理完调动手续,离开南京,回到家乡培育建设人才。

主抓文教,兴修水利

1950秋,回归到如皋县教育界的徐良泉被组织上指派到白蒲区任姚园小学校长,并参与扩办区中心小学。学生虽少,教学认真,把思想教育工作放在第一位。他首先参与建立了全区第一个少年先锋队,从而推动各校陆续建队。

成立白蒲区话剧团,徐良泉任团长,深入全区10个乡公演,配合党政中心工作,宣传土改、参军、征粮、抗美援朝和党的政策。上午上课,晚上演戏,宣传、教学两不误,区领导、干群、家长、学生皆满意。学期结束,县政府传令嘉奖。第二学期徐良泉被评为“南通专区模范教师”,地区行署专员叶胥朝为他佩戴大红花,颁授奖章。回校后,徐良泉调升白蒲区专职教育工会主席。

此后,徐良泉连续担任江防、马塘、磨头区文教助理。每到一区,他大搞整顿、发展,特别是利用冬春农闲季节大办冬学,大力开展成人扫盲,推动了互助组形成,促进了农村初级社健康发展,他抓文教的区个个被评为“冬学模范区”。

在江防区,徐良泉被抽调担任区公所秘书,做了如下几件大事:对二案、永平两个小集镇私营工商业进行改造,挂牌走向集体化;向县交通局打报告新建了二案大桥,方便老百姓出行;发动群众集资建设江防剧场,丰富了大众文娱生活;自制小喇叭,统购统销动员群众卖余粮;创办三洞口民办初中,满足小学生升学需求。

1954年夏,他在江堤决口的紧要关头,高呼防汛队疾驰抢险,采取计件轮流挑土办法,紧急修补了长江决堤,确保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1954年冬,他担任挑河挖泥大队长,知难而上,多快好省、保质保量完成了周圩港江口段疏浚工程。1954年底至1956年初,他兼任如皋县扫盲工作团城西分团团长,负责城西、磨头两区各乡扫盲工作。

1956年暑假前,徐良泉接到通知,调县教育局工作。此时,县水利局局长沙坤仪认为徐良泉在江防区工作期间,为江堤抢险出了许多“金点子”,治水有方,前来商调,可教育局不放人,后经副县长张朝谟协调,两个月后徐良泉调任水利局秘书,参加全县最大的水利工程——建造焦港七门大闸。

10月份,他来到建闸工程处秘书科,参与动员拆迁,由于宣传深透,工作到位,推进非常顺利。他同时配合工务科搭建临时工棚近百间,供办公之需。接着,向县教育局基建办公室商借学桌凳60套,新建了能容纳500人的食堂兼大会堂。

由于上下一心,实干巧干,原定一年的建闸计划,提前三个月完成。徐良泉代表建闸工程处发函向中央报喜,不到一周,国务院总理办公室寄来副总理陈毅元帅和中科院院长郭沫若热情洋溢的贺信与题词,全体建闸人员受到极大鼓舞。由于积极劳动,团结友爱,遵守纪律,成绩显著,1957年7月徐良泉被如皋县人民委员会评为“社会主义建设先进者”。

(下见11版)

DSCF0605

赞(0) 打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雉水网 » 百岁人瑞徐良泉的传奇人生
分享到: 更多 (0)

新如皋 更专业 更方便

联系我们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