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如皋报讯 八载春秋,她用粉笔勾勒语文的诗意;两千日夜,她以爱心浇灌童心的萌芽。从教八年来,如皋市搬经镇搬经小学的陈宇婷老师以“教育是生命的彼此照亮”为信念,在语文教学与班级管理中深耕不辍,先后荣获“如皋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如皋市工会积极分子”称号,多次受到如皋市嘉奖,更以扎实的功底与创新的实践斩获如皋市小学语文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如皋市小学语文优质课评比二等奖,成为青年教师队伍中一颗璀璨的新星。
班级管理:微光成炬,以德育心
陈宇婷老师深知,班主任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肩负着培养学生品德、塑造学生人格的重任。在她的班级里,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都值得被尊重和关爱。为了营造积极向上、团结友爱的班级氛围,她精心打磨“德育微活动”。在一次以“团结就是力量”为主题的班级拔河比赛中,同学们一开始因为缺乏默契,频频失利。陈老师在一旁为大家加油鼓劲,同时引导同学们思考如何才能发挥出团队的最大力量。在她的启发下,同学们逐渐学会了相互配合、相互支持,最终在比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通过这次活动,班级的凝聚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同学们之间的关系也更加融洽。
在面对班级留守儿童占比近40%的现状,她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活动深度融合。学生小丁的父母常年在外务工,性格孤僻敏感。陈老师悄悄启动“温暖守护计划”:每周五放学后,她以“家访”名义给小丁带好吃的好喝的;设计“家庭树”主题班会,让学生用照片和故事拼贴“亲情地图”。三个月后,小丁在作文中写道:“陈老师让我知道,爱可以跨越距离。”她主持的课题《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正是源于对这些特殊孩子的长期观察,通过“情绪日记”“心灵树洞”等活动,将语文课堂变成情感表达的港湾。
语文教学:文言共生,读写相长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陈宇婷老师的语文课堂,既有传统文化的厚重,亦有童心飞扬的灵动。她始终践行“让文字活在孩子生命里”的教学理念。执教南通市公开课《清明》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陈老师运用多媒体展示了清明时节的美景和古人祭祀的场景,让学生仿佛穿越时空,亲身感受到了古诗所描绘的情境。她还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吟唱等多种方式,加深对古诗的理解和记忆。当孩子们举着自创的“清明诗意画”讲解诗句时,这堂课让传统文化有了温度和呼吸。而在如皋市公开课《书戴嵩画牛》中,她以“古今对话”为主线,让学生化身“小牧童”、“杜处士”、“苏轼”,从不同的角色去讲述这个故事,深入理解文言文内涵。相关论文《文言合一:文言文教学的原点和归宿》被省级教育期刊收录。
除了注重课堂教学,陈老师还非常关注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培养。她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定期组织班级读书分享会,让学生们交流自己的读书心得和体会。在写作教学中,她注重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素材,通过“循环日记”“故事接龙”等趣味形式,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在如皋市公开课《习作:多彩的活动》中,她组织学生拔河比赛、班级过中秋等活动,让学生先体验、再写作,最终汇编《我们的多彩时光》。她撰写的《让阅读与写作“手牵手”》提出“三阶融合策略”,指导学生在阅读中积累素材,在写作中升华感悟。
教育科研:知行合一,深耕致远
陈宇婷老师始终坚信“教学与科研是教师成长的双翼”。她以课堂为实验室,将问题转化为课题,用理论反哺实践。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心理健康》课题研究中,她创新设计“心灵成长盲盒”,每周抽取“情绪关键词”,引导学生通过写作、绘画释放压力。她的论文《小学四年级语文写作教学的优化》提出“情境支架法”,通过“生活剧场”“绘本创编”激发写作兴趣;《让阅读与写作“手牵手”》则构建“读—仿—创—评”四步教学模式。
八年来,她以匠心守护语文的诗意,用温情编织成长的摇篮,在小学语文教育的道路上留下了坚实的足迹。她说:“我愿做一株会思考的芦苇,与孩子们一起,在语文的星河中摇曳生辉”。在未来的教育征程中,相信她将继续怀揣着对教育的热爱与执着,不断创新,砥砺前行,为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书写更加辉煌的教育篇章。
(通讯员:季小敏)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