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中战役:粟裕兵法显神威

1946年苏中七战七捷。苏中战役中,粟裕使用各种神奇兵法,屡战屡胜,被称为常胜将军,苏中战役的成功经验为人民解放军最终夺取解放战争胜利提供了宝贵经验。

一是灵活机动。华野装备比较简陋,不能跟国民党精良的美式装备相比,兵力只有3万余人,远远低于国民党军12万人。因此,粟裕没有机械地教条主义地运用战略指导原则,而是采用灵活机动战术,不死守一地,也不轻易放弃一个战略支点,寻找机会,给敌人以阻击和重大杀伤。在海安战役中,华中野战军将第一六两个师主力转移至海安东北地区休整,以第7纵队4个团3000多人,结合地方武装在海安以南进行运动防御,迟滞国民党军进攻,该阻击部与国民党军进击部经过4昼夜激战,此战华中野战军伤亡200余人,国民党军被毙伤3000余人。达到战略目的后,华中野战军主动放弃海安。

二是以多胜少。苏中战役在战略上执行以少胜多的原则,但在战术上,则恰好相反。对于以多胜少的战术,不少同志觉得没面子,感到战斗力不行。为了解除大家的顾虑,粟裕教育说:“我们要迅速转劣势为优势,变被动为主动,必须迅速消灭敌人一路或两路,迅速解决战斗,尤其在敌人占优势的战役中,必须采取各个击破的战法,连续进行几个战斗,如第一个战斗胜利了,使敌我力量平衡,第二个战斗胜利了,使敌人屈居劣势。”海安李堡之战,敌人三个团,粟裕使用了十四个团,差不多五倍力量,迅速、干脆地消灭了敌人。泰兴分界之战中,粟裕用了十个团打敌人两个团,两小时歼灭其大部。

三是速战速决。兵贵神速,由于力量和装备的差异,粟裕在苏中战役中强调指战员不能跟国民党军打持久战、消耗战,只能速战速决。他说:“只有速决才能减少伤亡和消耗,才能争取时间打第二仗。”苏中战役自1946年7月13日起,至8月31日结束,共计历时50天,双方投入兵力15万人,打了7次较大规模战役,平均7天打一仗,战士们动辄几十公里连夜奔袭,战斗异常艰苦。为此,粟裕要求战士不怕疲劳,在最快的时间内赶到预定地点;战斗结束后,部队立即休息,不允许东跑西跑、说话,尽快恢复体力。正由于粟裕科学安排战事和兵力,才保证了战斗的连续胜利。

四是声东击西。该战术是三十六计之一,历来被军事家使用,它以假动作欺敌,掩护主力在第一时间击其要害,粟裕也擅用此计。中共中央军委指示华野歼灭国民党交通警察总队,华中野战军在经过短期休整后,以第7纵队袭击海安、立法桥,第1军分区部队佯攻黄桥,第9军分医部队进逼南通,迷惑国民党军;以主力第1、第6师和第5旅、特务团等共3万余人从海安、如皋东侧隐蔽南下。8月21日晚,突然向丁堰、林梓守军发起攻击,激战至22日,歼5个空警大队5000余人,切断了南通至如皋的公路,打开了主力西进泰州、扬州的通道。

赞(0) 打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雉水网 » 苏中战役:粟裕兵法显神威
分享到: 更多 (0)

新如皋 更专业 更方便

联系我们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