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永华在市委十一届九次全体(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2014年9月28日)

姜 永 华

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全省推进民生幸福工程暨建设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会议精神,回顾总结我市民生幸福工程进展情况,顺应新的形势,突出改革创新,研究部署下一阶段民生工作,进一步提升民生保障和公共服务水平,让全市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下面,我代表市委常委会讲三个方面的意见。

一、提高思想认识,把民生幸福工程摆上更加突出位置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民生优先理念,将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重要位置,持续加大财政投入,兴办了一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实事,解决了一批群众关注的民生问题,形成了一批民生工作的特色亮点,人民群众幸福感满意度明显提升。

一是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我们始终坚持富民优先导向,大力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通过就业、创业、产业、物业以及帮扶等举措,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2013年,全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8611元和13004元,是2007年的2.12倍、2.26倍,年均增长达13.3%、14.5%;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07年的2.35:1缩小到2.2:1,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就业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形成了覆盖市镇村、“三级”联动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成功打造“就业直通车”品牌,2013年城镇登记失业率2.88%。

二是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升。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基本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实现应保尽保,新增被征地农民保障实现即征即保。各类社会保障标准不断提高,新农合筹资标准提高至每人每年420元,农村五保集中和分散供养标准分别提高至每人每年7400元、5420元,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至每人每月530元、360元。全面构筑医疗保险、大病补助、民政救助、慈善捐助、干部帮扶五道保障线,有效解决了全市145万人民看得起病的问题。高度关注残疾人、空巢老人、零就业家庭等困难群体,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累计建成经济适用房280套、廉租房368套、公共租赁住房3600套,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住房均得到保障。累计建成公办养老机构17家,民办养老机构9家,养老床位数9917张,初步构建起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平台、信息为辅助的养老服务体系。

三是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扎实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2007年以来新建、改(扩)建校舍面积185.7万平方米,占全市校舍总量的70%,激励引导城乡教师加大交流力度,义务教育阶段实现“零择校”,今年高考本二以上上线率达71.7%,位居全省前列、南通首位,中考成绩也位居南通第一,建成全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示范区。加快建设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2007年以来财政累计投入25.6亿元,建设人民医院、中医院、惠民医院、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及镇、村公共卫生服务设施,人民群众的就医环境得到较大改善;基本药物制度全面实施,公立医院改革深入推进,实施药品零差价销售,群众就医负担得到有效控制。高度重视文化体育事业发展,文化广场、奥林匹克中心、红十四军公园、东大街历史街区等一批公共文体设施建成并对外开放,人均公共文体设施面积达2.7平方米,各类群众性文体活动精彩纷呈,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更好满足。

四是人民生活环境持续改善。城乡环境日益优化,城市建设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功能配套不断完善,逐步成为社会公认的宜居宜业城市;农村环境“四位一体”长效管护机制有效落实,城乡绿化建设大力推进,全市森林覆盖率达24%,被列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市。公共出行更加便捷,全市“八横八纵”骨干道路网络基本形成,城乡等级公路密度位居苏中前列,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投入使用。平安法治建设深入推进,坚持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公正司法,群众对法治建设满意度达91%,公众安全感达96.7%,均位居全省前列。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看到一些不足和差距: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后劲乏力,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5000元扶贫标准的还有2.19万人;城乡养老保障存在较大差异,农民参保缴费水平偏低;城乡师资水平存在一定差距,教师交流力度仍需加大;医疗资源总量仍然短缺,高层次和镇村医疗人才明显不足;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不够健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还需进一步提高实效性。对此,我们必须时刻保持清醒头脑,深刻认识改善民生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做好民生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首先,实施民生幸福工程是践行党的根本宗旨、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对保障改善民生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要努力让人民群众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和更优美的环境,习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省委、省政府在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整改落实、建章立制的关键阶段,召开全省推进民生幸福工程会议,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民生工作的高度重视。因此,我们要从政治和全局的高度,深刻领会、全面落实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深入践行党的群众路线,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更加自觉地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优先位置,更加自觉地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自觉地谱写好“学有优教、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的中国梦如皋篇章。

其次,实施民生幸福工程是主动适应发展新常态、推动科学发展的本质要义。所谓新常态,不能仅仅理解为增长速度的调整,更意味着增长动力的转换、经济结构的优化、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增强。适应新常态,就是要坚持走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路子,准确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平衡点、近期目标与长期发展的平衡点、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民生活改善的结合点,统筹做好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各项工作,在加快转型升级中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以经济运行的“合理区间”构筑民生保障“安全通道”。发展与民生是有机统一的整体,改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推动发展的持久动力。我们既要通过发展经济、做大“蛋糕”,为改善民生奠定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又要通过持续不断改善民生,有效解决群众后顾之忧,充分释放居民消费潜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经济发展、转型升级提供强大内生动力,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互促并进、良性循环。

再次,实施民生幸福工程是更好满足人民群众需求、建设全面小康的必然要求。修订后的江苏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标体系》,共有五大类36个指标,其中民生指标共四大类25个,占指标总数的70%,充分体现了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鲜明导向。对照指标体系,到2013年底我市已有19个指标达标,位居苏中前列,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乡居民收入达标人口比例等民生指标差距较大。面对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建设全面小康的目标要求,我们要切实增强民生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民生保障,像落实经济指标一样落实民生任务,瞄准目标,狠抓关键,补齐短板,弥补差距,确保2017年达到全面小康要求,勇当苏中全面小康领头雁。

二、深化改革创新,扎实抓好民生幸福工程各项举措

做好新形势下的民生工作,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全省推进民生幸福工程暨建设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会议的要求,认真落实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总体思路,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以民生幸福工程为抓手,促进公共资源向基层延伸、向农村覆盖、向弱势群体倾斜,统筹推进民生社会事业发展,提升保障改善民生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确保各项民生工作继续走在苏中前列,持续提升人民群众的满意度。

在推进民生幸福工程的过程中,我们牢牢把握以下几点:要着力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把基本公共服务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完善基本公共服务网络,扩大基本公共服务有效供给,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和发展需要,更好保障人民群众各方面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让全体人民共享人生出彩的机会、梦想成真的机会、与时代一起成长进步的机会。要高度聚焦重点难点工作。紧紧围绕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力解决优质教育、医疗卫生等群众最为关切的实际问题,着力解决农村、低收入群体和困难家庭的生产生活问题,逐步缩小城乡、群体之间生活水平和公共服务差距,努力让公共服务阳光普照每一个角落、每一个公民。要加快推进民生制度体系建设。注重从制度设计的层面研究推进民生工作,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既发挥政府在政策引导、构建平台、加强监管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又引入市场机制,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形成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新机制,提高民生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水平。要引导合理社会预期。做好民生工作,既要坚持尽力而为,保证资金投入到位、政策支持到位、工作推进到位,努力满足群众的民生需求;又要坚持量力而行,合理定位民生标准和时序进度,做到办实事符合民心民意,办好事不超越市情财力,正确把握舆论导向,使改善民生既成为党和政府努力的方向,又成为广大人民群众自身奋斗的目标。重点要抓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1.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收入是民生之源,增加收入是民生幸福工程的核心任务。要大力构建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机制,努力实现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劳动报酬与劳动生产率同步提高,确保到2017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达到省定全面小康指标要求。加快提高经营性收入。鼓励全民创业,让更多的群众通过创业增加经营性收入,进一步健全完善促进创业的扶持政策,切实帮助解决创业的资金、用地等难题,让更多群众投身创业行列。因地制宜务实发展现代农业,着力提高土地产出效益和农产品附加值,注重健全农产品流通体系,加快发展社会化服务组织,鼓励发展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不断增加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着力增加工资性收入。更加积极地促进群众就业,加强劳动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就业收入。逐步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引导企业合理调薪,形成企业和职工利益共享格局。健全并落实企业职工工资保证金制度,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积极拓展财产性收入。引导居民通过投资理财产品,增加理财收入。通过参股经营项目,增加股权收入。加快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积极盘活村有资产,增加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收入。稳步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和抵押制度改革,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权益。持续增加转移性收入。深化领导干部结对帮扶困难群众机制,推动帮扶从“输血”向“造血”转变,帮助困难群众实现增收、早日脱贫。

2.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事业。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不断提高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水平,确保到2015年建成省首批教育现代化示范区。加强教育资源配置。健全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持续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着力推动优质资源向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倾斜,加快10所农村定点小学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初级中学等重点工程建设。加快定点幼儿园(办园点)建设,确保到2015年全市所有定点幼儿园办园条件达省优质园标准。加强高中现代化建设,新建港城高级中学(迁建薛窑中学),推动市二中和港城高中四星级创建。加强职业学校建设,确保建成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1所、省高水平现代化职业学校2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关键。要激励和引导广大教师自觉加强师德修养,深入钻研业务知识,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真心关爱每一位学生,争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要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让教师成为最受人尊重、最令人向往的职业。健全完善城乡教师统一调配机制,继续深入开展城乡支教、互派交流活动,鼓励优秀教师到农村建功立业,推动年轻教师到农村实践锻炼,促进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师资均衡。加强学生素质教育。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全面深化素质教育,推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不断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持续保持高考、中考成绩在全省、南通的领先位置。同时,要继续关爱贫困学生、残疾儿童、留守儿童、外来流动人员子女,让他们同享我市优质教育资源。要积极发展成人教育、老年教育,提高终身教育水平。

3.积极推进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牢固树立“就业是民生之本”的理念,坚持“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构建更加完善的就业服务体系,努力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着力提升就业服务。坚持本地就业导向的培训模式,依托技职学校、社会力量、企业培训等资源,推进定向定岗等订单式培训,促进人力资源在本地转移就业,形成政府主导、校企对接、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的校企合作机制。提升就业“直通车”服务品牌,不断优化就业市场、就业培训、创业指导、小额担保贷款、就业援助等服务。着力促进充分就业。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认真落实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各项扶持政策,鼓励引导基层就业、自主创业。高度关注”4050″等城乡困难家庭人员、退役军人等群体就业工作,优先安排就业困难人群就业,动态消除城镇零就业家庭和农村零转移就业家庭。贯彻落实好促进就业、鼓励自主创业的各项税费减免、社保补贴等优惠政策,确保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着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引导和督促企业执行劳动法律法规,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健全劳动争议调解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4.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机制。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加快完善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覆盖城乡、制度健全、服务优质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目标。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打破“双轨制”,克服“碎片化”,逐步把城乡之间的医保、养老、低保和困难救助统筹衔接起来。坚持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完善多缴多得激励机制,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做好城镇居民医保与新农合并轨准备,完善城乡居民大病保险。不断扩大职工保障覆盖面。大力促进农民工、非公企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参加职工保险,继续实施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灵活就业社会保险补贴和特困失业人员“爱心助保”工程,帮助重点优抚对象、残疾人和各类困难群体参保。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标准。建立合理的社会保障待遇正常调整机制,及时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实现养老待遇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完善征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实施细则,持续提高保障水平。建立医保筹资稳定增长机制,到2017年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年人均筹资水平达到600元。加强对城乡居民重大疾病的救助保障,重点关注低收入困难人群,有效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不断强化社会救助托底功能。构建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受灾人员救助等衔接配套的社会救助体系,织牢民生托底保障安全网。建立适度普惠型福利制度,完善涵盖孤儿、残疾人、老年人、精神病人、流浪乞讨人员的福利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慈善、红十字事业,扩大志愿者队伍,促进民间救助与政府救助相结合。

5.加快建设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原则,突出重点环节,加快构建与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相适应、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相衔接的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加快健全医疗服务网络。坚持政事分开、管办分离,继续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在完善药品零差价销售的同时,改革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补偿机制和监管机制,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和医疗绩效评价机制。做大做强公立医院,力争人民医院、中医院2015年建成三级乙等医院。鼓励、规范社会办医,形成公立医院与非公立医院相互促进、相互补充、良性竞争的多元办医格局。继续重视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完善设施,充实人员,提高水平。加快完善卫生服务体系。加强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医院“三位一体”管理,推进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确保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达到省定标准。加快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完善医疗人才引进培养、人事薪酬制度,继续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积极培养全科医生和农村医护人员,推进医学专科建设,确保到2020建成省级重点专科2个以上,南通市级重点专科20个以上。加快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加强医疗卫生服务监管,加强医德医风建设,维护医疗卫生行业良好形象。要营造尊重医学、尊重医务人员、尊重患者的社会氛围,保障广大医务人员合法权益。要加大正面典型宣传力度,激励引导医务人员关爱患者、提高技能,尽力为群众防好疫、看好病、服好务。

6.切实完善住房保障机制。要坚持市场化方向,充分激发市场活力,满足多层次住房需求。引导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加强房地产市场监测分析,有序推进土地出让和房产开发,形成供需总体平衡、供略大于求的商品住房供应机制,使商品住房保持在合理价位。着力优化住房供应结构,保证中低价位、中小套型商品住房占比,最大程度覆盖不同需求层次。强化困难群体住房保障。加强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的建设和管理,严格规范分配和准入退出机制,科学设置和动态调整准入标准,努力实现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住房有保障、城镇新就业人员和外来务工人员租房有支持。扎实推进农村困难群众住房修缮工程,确保实现困难群众住房修缮全覆盖。加强搬迁安置房建设管理。依法依规做好搬迁工作,做细群众思想工作,坚持公平公正、阳光操作,坚决杜绝违法搬迁。加快安置房建设和配套,确保实现搬迁异地安置“零过渡”。加强安置区、老小区物业管理,让群众安心舒适居住。

7.加快构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我市是世界长寿之乡,老龄化程度高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要着力加快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更好地满足群众的养老服务需求,切实解决群众后顾之忧。强化居家养老基础功能。把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纳入城乡社区建设范围,确保到2020年城乡标准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成率分别达90%、80%以上。加快居家智慧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和应急救援服务网络建设,完善家政、助餐、导医等服务功能。提升公办养老机构服务水平。加快公办敬老院改造建设,不断拓展服务功能,推动入住率和服务水平的“双提升”。建立政府购买养老服务机制,优先保障孤老优抚对象和经济困难的孤寡、失能、高龄等老年人的服务需求。积极扶持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业。总结推广“公建民营”、“民营公助”等模式,积极招引养老服务项目,推进医养结合,打造如皋健康养老产业品牌,确保到2020年全市养老床位总数达每千名老年人40张以上。

8.统筹推进其他民生事业。打造城乡优美环境。认真落实农村环境“四位一体”长效管护机制,狠抓农业面源污染整治,不断提高秸秆综合利用水平;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加快实施如皋港、同源、开发区等三个污水厂扩建工程;积极推进农田林网建设,大力实施城乡绿化工程,全力打造“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扎实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认真准备好年底的全国和省两级文明城市测评,力争列入全国文明城市创建重点县级市行列。完善公共交通体系。科学发展公共交通,努力提高公交使用率和服务水平。实施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工程,提升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水平。保障食品药品安全。强化食品药品生产、流通、消费环节监管,健全镇(区、街道)监管机构,打造食品药品安全诚信体系,牢牢守住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丰富群众文体生活。管好用好现有文化体育设施,加强维护保养,不断提高社会使用效益。深入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发挥好农家书屋作用,提高居民综合阅读率。推进平安法治建设。加大普法力度,增强全民学法、用法、守法意识,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健全“环评安评稳评”机制,做到依法决策、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坚持化解和稳控并举、正面宣传和警示教育并举,扎实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切实强化安全生产;健全现代化治安防控体系,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三、强化组织领导,为推进民生幸福工程提供坚强保障

推进民生幸福工程,非一时一事之功,是一场持久战、攻坚战。各级领导干部要以尽责有为的担当、攻坚克难的气魄、坚持不懈的韧劲,扎扎实实推进民生幸福工程,努力为人民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

1.明确责任,分工负责。悠悠万事,民生为大。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要看人民群众是否得到实惠,人民生活是否得到改善。市委、市政府将从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高度,把实施民生幸福工程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全民共建共享的民生幸福工作机制。市四套班子领导要结合践行群众路线、开展“三解三促”活动,深入分工联系的镇(区、街道)和条线,抓好民生幸福工程的督查、指导和问题协调。各镇(区、街道)要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将民生幸福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统筹谋划推进。党政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负总责,把民生工作抓在手上,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亲自研究民生领域重要课题,亲自推动民生改善重点任务,亲自解决民生工作难点问题,分管领导要增强责任感和荣誉感,认真抓好各项民生工作的落实。市级机关各部门要找准自身位置,切实履行职能,扎实抓好各自领域的民生工作;同时要树立大局意识,加强协作、整体联动,注重政策衔接、制度对接,凝聚民生工作整体合力。

2.扎实举措,统筹推进。推进民生幸福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和各个领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一定要理清思路、把握方法、科学推进。要聚焦重点。要紧紧抓住民生薄弱环节,集中力量,重点突破。民生需求是多层面的,而政府财力是有限的,政府投入不能“撒胡椒面”,不能搞零打碎敲,要把握轻重缓急,选择重点民生问题实施攻坚突破,要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把钱花得有效,让群众实实在在地看到变化、得到实惠。要完善机制。要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建章立制工作,按照上级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加快建立完善民生工作组织领导、法治保障、多元投入、管理运行、绩效考评等机制,形成一整套的民生制度体系,为深入推进民生幸福工程提供制度保障。要统筹兼顾。要正确处理好民生工作和经济建设的关系,充分认识经济是民生的物质基础,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的理念,始终坚持加快发展不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更大力度推进以工强市、招商引资、项目建设、转型升级等经济工作,全力做大做强经济总量,为改善民生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3.狠抓落实,务求实效。民生工作的成效如何,人民群众感受最直观、也最有评判权,来不得半点虚假,我们一定要以扎扎实实的工作成效赢得群众认可。要求真务实。以钉钉子精神抓好各项民生部署落地生效,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和弄虚作假,坚决不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不报虚假数据,努力追求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经得起历史和群众检验的民生工作业绩。要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整改落实工作,把群众反映问题的整改与民生工作任务落实结合起来,让作风转变的成果体现在民生改善上。要强化考核。要进一步完善考核激励机制,以群众满意度、社会和谐度来衡量民生工作成效,用民生工作的成果检验和选用干部,引导广大干部把更多的精力用到服务民生、改善民生上来。要持之以恒。民生改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对部署的各项民生任务,各级党员干部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坚定不移地抓下去,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锲而不舍,久久为功,持之以恒,善作善成,让人民群众感受到生活每年都有新改善,一年更比一年好。

同志们,推进民生幸福工程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让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锐意创新,攻坚克难,扎实工作,奋力开创民生工作新局面,为持续提升群众满意度、让全市人民生活更加美好而努力奋斗!

赞(0) 打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雉水网 » 姜永华在市委十一届九次全体(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分享到: 更多 (0)

新如皋 更专业 更方便

联系我们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