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

市长  陈晓东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13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形势,在中共如皋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和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扣主题主线,坚持稳中求进,团结带领全市人民,统筹推进稳增长、促转型、抓统筹、惠民生,较好地完成了全年目标任务。

一、国民经济在攻坚克难中稳步发展。2013年,预计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70亿元、增长11.9%左右(可比价,下同)。完成财政总收入146.4亿元、增长13.4%,公共财政预算收入60.1亿元、增长12.2%。农业生产形势良好。粮食产量实现“十连增”。新增设施农业4万亩、花木3.16万亩,高标准农田占比达57%。新认证“三品”61个。黑塌菜、百日籽白萝卜获批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农业机械化和农田水利现代化水平分别达79.9%、86%。农产品出口总量全省领先。工业经济运行平稳。完成全部工业应税销售752.8亿元、增长8.77%,工业增值税17亿元、增长19.6%,总量和增幅均居南通县(市)第一。工业用电量31.7亿千瓦时。新增规模企业58家,累计达468家,其中亿元企业112家。建筑业施工产值758亿元、增长25.3%,完成地方税收11.32亿元。晋升一级资质企业4家,获得鲁班奖项目2个。荣获“中国建筑之乡”称号。现代服务业发展提速。预计实现服务业应税销售257亿元、增长24%,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65亿元、增长16%。被评为中国最佳休闲小城。新增贷款88.2亿元,年末贷存比59.1%、同比提高4.9个百分点。被评为金融生态优秀市。工商、税务、质监、统计、物价等部门服务发展成效明显。邮政、通信、盐务、烟草、保险等行业取得良好业绩。

二、转型升级在主动作为中步伐加快。按照调高调优调轻调强的思路,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预计三次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为8.7:52.3:39。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比重分别达41.5%、30.5%,提高2.56个、1.5个百分点。创新能力持续增强。预计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2.3%,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4.78件。新增授权专利1547个、有效发明专利412个。新引进“千人计划”等国家级高端人才10名、入选“双创计划”等省级高端人才9名。被评为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市和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市。软件园获批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两化融合”深度推进。规模工业企业信息化投入1.2亿元。新增省两化融合示范企业2家。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正式运行。节能减排扎实开展。依法关闭污染企业48家,万元GDP能耗降幅和主要污染物减排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如皋经济开发区创成省生态工业园区。

三、开发开放在抢抓机遇中持续推进。积极策应长三角一体化和江苏沿海开发两大国家战略,坚持开发开放并举,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开放型经济难中求进。完成到账外资2.6亿美元。新批外资项目50个,其中超5000万美元项目5个。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31.5亿美元,其中出口23.7亿美元。外经营业额2亿美元。新增服务外包执行额10.42亿元。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完成固定资产投入391.5亿元、增长18.8%,其中工业投入261亿元、增长14.5%。实现技改投入158亿元、增长16.2%。实施亿元以上工业重大项目82个,固定资产抵扣税2.14亿元,新增装机容量29万千伏安、增长40%。载体功能加快提升。如皋经济开发区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获批省级服务外包示范区,如皋港现代物流园建成省级服务业集聚区,苏中国际集装箱码头开港。海事、海关、国检、边检等口岸查验单位高效运转。

四、城乡面貌在建管并重中日益改观。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城市建设快速推进。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基本完成。中心城区搬迁117万平方米,房地产开工155万平方米、竣工98万平方米,新建安置房76万平方米。新增绿化面积65万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40.3%。建成宣化南路、大司马南路、长宁路等城市道路。户外广告、农贸市场、建筑渣土专项整治成效明显,数字城管通过省级验收。交通建设稳步发展。如皋长江大桥建成通车。丁磨路、雪袁线、王石线全线贯通,334省道西延、王石线北延、马九线一期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成效明显。新一轮城镇规划修编取得阶段性成果。镇区基础设施和功能配套进一步完善,建成“十个优”项目22个。白蒲镇成功申报江苏历史文化名镇。农村面貌持续改观。村庄环境综合整治深入推进,建成全国卫生镇2个、省“康居乡村”三星级30个、省生态村5个,首批连片整治项目通过省级验收。

五、民生改善在优先保障中成效显著。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最突出的位置,努力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10件惠民实事项目全面完成。居民收入不断提高。预计农民人均纯收入13060元、增长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875元、增长11%。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新增城镇就业10585人、转移培训农村劳动力8100人。五大社会保险覆盖率稳定在98%以上。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动态全覆盖。社会事业发展加快。建成省首批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通过国家督导评估。普通高考本二上线率达57.9%、提高4.86个百分点。职教技能大赛荣获国家级金牌2枚、省级8枚。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稳步推进,基本药物制度深入实施。建成省妇幼卫生工作先进市。文化体育阵地建设不断加强,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荣获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高标准通过省“十二五”人口协调发展先进县(市)中期评估。数字电视普及率达96.2%。预计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3.6%。

六、社会建设在统筹协调中全面进步。不断完善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精神文明建设深入人心。扎实开展文明城市创建,爱心城市品牌效应持续放大,城市文明程度指数继续保持南通首位。大力倡导和谐文明社会新风尚,3人入选“中国好人”。征兵任务圆满完成,省双拥模范城通过验收。民主法制建设进程加快。“六五”普法深入推进。司法救助916人、法律援助1675件、矛盾纠纷调处4777件,市调解中心被授予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社会治理水平持续提升。平安如皋、法治如皋建设全省领先,连续七年荣获省平安县(市)称号。技防城市建设顺利通过省级验收,刑事案件发案率下降12%。信访维稳工作得到加强,公众诉求渠道进一步畅通,市长信箱和信访接待日制度作用有效发挥,受理市长公开电话3.9万个、办结率达98%。安全生产形势总体良好,全年未发生较大以上事故。农产品质量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有力,群众饮食用药更加安全。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全面推行依法行政,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行政审批制度持续优化,“三集中、三到位”深入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和电子政务建设力度不断加大,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办理人大代表建议331件、政协委员提案409件,满意和基本满意率达99.7%。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坚决支持执纪执法机关严肃查处违纪违法案件。审计监管力度加大,政府采购监管和招投标机制进一步规范。出国(境)审批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外侨工作水平持续提升。积极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侨联、科协、残联、工商联、文联、社科联等群团组织发挥作用。民族宗教、机关事务管理、民防、对台事务、应急管理、老龄、慈善、档案、地方志、老区建设、关心下一代、长寿研究、历史文化研究、老科协、老年体协等工作取得新进步。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各项成绩的取得,是全市上下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团结一致、奋力拼搏、开拓创新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离退休老同志,向驻如部队、武警官兵,向关心和支持如皋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致以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各位代表,回顾过去的一年,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经济总量均量仍然偏小,财政收支矛盾依然突出;重大产业项目偏少,新兴产业和服务业规模还不大;城镇化质量还不高,精细化管理水平仍需进一步提升;城乡居民收入增幅趋缓,公共服务能力与群众多元化诉求仍有差距;经济因素与非经济因素交织,维护社会稳定任务较重;政府自身建设还存在不适应新形势的问题,政务服务效能和群众工作能力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对此,我们将切实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改进解决。

2014年政府目标要求

今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年,也是实现我市勇当苏中全面小康领头雁的关键一年。新的一年,我们必须看到,世界经济进入深度转型调整期,虽将延续缓慢复苏态势,但也存在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我国经济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阶段,经济增长既有上扬动力更有下行压力。我市面临的区域竞争更趋激烈,资源环境制约更加突出,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压力依然较大。我们也要看到,生产要素跨国流动和产业资本全球转移的趋势没有变,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决策部署,将进一步激发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我们更要看到,我市外部环境尤其是交通环境发生了深刻变革,沪通铁路公路大桥开工建设,如皋即将迎来“高铁时代”,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疏浚工程正式实施,将把如皋港推向深水“海港”,如皋正成为中国东部沿海大通道和长江黄金水道交汇的节点城市。同时,随着长三角一体化、江苏沿海开发、苏南现代化示范区、上海自贸区和“两带一路”建设等国家战略的加快实施,必将形成叠加辐射效应,加上我市国家一类开放口岸、国家级开发区、省级高新区、如皋工业园区等平台优势不断放大,全市上下服务发展和应对挑战能力持续提升,亲商安商富商的氛围日益浓厚,必将为经济社会实现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强化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保持清醒头脑,坚定发展信心,扎实工作举措,努力实现更有质量、更有效益、更可持续的发展。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及中央、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市十一届党代会第四次会议和本次人代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好中求快的总要求,坚持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两增加两提升”为工作衡量标准,高度聚焦六大重点,更加注重创新驱动,更加注重民生改善,更加注重自身建设,全力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

2014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1%左右(可比价),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2%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左右,全部工业应税销售增长12%,服务业应税销售增长22%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2.4%,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的42%以上。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万元GDP能耗降幅和主要污染物减排完成上级下达任务。

实现上述目标,需要我们牢牢把握勇当苏中全面小康社会领头雁的新内涵,紧紧围绕加快特色发展、融合发展、改革发展、和谐发展的新要求,积极借鉴周边县市成功经验,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思路,求真务实,奋力开创“五位一体”、“四化互动”、提质增效、成果共享的发展新局面。

一是加快“转”的步伐,着力在做大经济总量的同时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坚持以转型升级为主攻方向,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注重“高轻优强”调整取向,做到抓增量把握质态,调存量把握结构,进一步壮大新产业、突破新技术、集聚新人才,促进创新能力持续增强、总量质量同步提升。

二是创新“改”的思路,不断提高经济国际化水平。坚持以改革推动开放,以机制创新提升开放能级,进一步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抢抓上海自贸区可复制、可推广以及依托长江建设中国经济新支撑带的机遇,加快推动企业、载体、城市、人才等国际化进程。

三是抓好“统”的路径,扎实推进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坚持以科学规划为引领、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居住目的地打造为目标,协调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城乡关系。

四是加大“治”的力度,切实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并重,大力发展生态、循环、低碳经济,更大力度推进资源保护、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让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生态环境改善的实际成效,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融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五是筑牢“稳”的基础,持续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社会治理科学化。坚持立足当前办实事、着眼长远建体系,始终突出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加注重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既积极解决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又注重保障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治理的制度安排,促进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2014年主要任务

做好今年工作,市政府将着重抓好六个方面:

一、突出转型升级,着力提升经济发展质态。坚持把转型升级作为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途径,积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努力打造如皋经济“升级版”。

1.强化先进制造业支撑。大力发展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注重支持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节能环保产业规模化、高端化、集聚化发展,重点突破关键技术,加快培育具有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链和产业基地,力争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比重提高2个百分点。加快支柱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提高附加值和影响力。做强船舶海工及配套产业,鼓励发展高附加值船型及海工产品,全力促进重点困难企业稳定生产经营。做大新能源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鼓励载重汽车、汽车零部件企业特色化发展,推动陆地方舟纯电动乘用车早日进入政府采购目录,推进康迪电动汽车尽快形成整车生产能力,加快构建城市微公交运行体系。做精新材料产业,着力在深加工和下游产品延伸发展上求突破,推进产业向园区集聚发展,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做优纺织服装产业,引导企业走品牌发展之路,更新技术装备,注重设计研发,提高产品档次,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

2.推动服务业提速发展。突出发展现代物流业。推进如皋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申报,加快白蒲物流园区和疏港铁路规划论证,注重集聚一批现代物流企业,引进第三方、第四方物流企业20家以上,实现港口货物吞吐量4500万吨。依托连申线,培育如皋港港江河联运枢纽体系,建成一批物流中转基地。加快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充分利用省级服务外包示范区平台,抢抓4G网络建设机遇,加快推进信息高速公路建设,注重培育数据中心、云计算中心、物联网、电子商务等平台,做大船舶设计、应用软件、呼叫中心等产业板块,加快SAP中小企业云服务中心和SAP中国首家培训平台建设,着力提升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层次。提升发展特色旅游业。加大如皋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力度,积极实施东大街深度开发利用,努力打造古城文化创意街区。扎实推进长寿生态旅游度假区建设,优化完善长寿养生、古城文化和生态休闲3条精品旅游线路,不断提高与国内外知名旅游企业合作水平,确保旅游综合收入增长16%。积极发展健康养生产业。放大长寿之乡品牌效应,制定养老养生产业发展规划,建立健全养老服务体系,探索养老服务多元化经营模式,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健康养生产业,加快推进博爱、华荣养老项目建设,着力在健康养生产业技术研发、产品制造等领域形成先发优势。同时,注重发展现代商贸业,重点推进月星家居、红星美凯龙等商贸联合体建设。制定新兴服务业发展规划,努力在总部经济、信息消费、工业设计、知识流程外包、供应链管理等方面取得突破。

3.促进现代农业提质增效。提升产业质态。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切实抓好“米袋子”和“菜篮子”工程,确保市场供给和价格稳定。进一步优化“234”产业布局,推动本地特色农产品规模化生产。注重提高设施农业管理水平,不断健全产供销体系,切实提升农产品质量,新增“三品”认证40个,高效农业占比达16.5%,实现农业增加值62亿元。创新经营方式。培育壮大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生产经营组织,大力推广全托管、专业化和全程服务模式,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稳步推进土地流转,新增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面积8万亩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0家,粮食生产全托管服务组织18个。依托万顷良田,对接高端资本,实现规模生产,提高产出效益。夯实基础设施。加快推进南北绿色农产品交易物流中心和九华粮食物流交易中心建设,积极推进如皋港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创建。整合农田水利项目资源,建成现代化高标准农田示范方1-2个,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2%以上,高标准农田比重达60%。

4.实施科技创新驱动战略。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合作为平台,加快构建开放式、网络化、集聚型、高效益的区域创新体系。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加大创新型企业培育力度,推动创新资源、创新政策、创新人才向企业集聚,鼓励企业联合开展技术攻关,承接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8家。深化产学研合作。充分发挥科技镇长团作用,大力推动“校企联盟”建设,着重在高新产业发展、产业链配套、质量品牌创优等领域,促进创新要素与生产要素在产业层面有机衔接和融合。建立完善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机制,着力提升专利质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6.5件。加强创新载体建设。健全共性技术研发、成果中试和产业化等平台,建立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机制,提升科技公共服务水平。加快推进哈尔滨工程大学如皋研究院和北京大学工学院如皋产学研合作中心建设。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鼓励大中型工业企业和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普遍设立研发机构,新增省级以上创新平台3家。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积极运用先进装备、先进适用技术及工艺,推进传统优势产业向高端、绿色、低碳方向发展,全年工业企业信息化投入增长12.5%以上,培育省两化融合示范试点企业3家。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和质量提升战略,引导企业创造专利品牌、制定标准规范、创新商业模式,打造一批拥有市场话语权的领军企业。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坚持把引进国际化高端人才作为当务之急,按照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的要求,深入实施“1222”产业人才引进行动计划和“148”高层次人才梯队培养工程,加强人才创业载体和支持服务体系建设,大力招引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高技能实用人才和高素质管理人才,形成引进一个人才、集聚一个团队、培育一个企业、带动一个产业的链式效应。

二、突出开发开放,着力增强区域竞争优势。始终突出开放型经济的龙头地位,全力以赴抓招商、攻项目、强载体,不断提升项目承载能力和产业集聚水平,致力打造区域开发开放高地。

1.大力提升开放水平。坚持把招商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进一步落实镇(区、街道)和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招商责任,充分发挥招商网络管理系统作用,健全信息收集、跟踪管理、评估决策和绩效考核机制,提高招商队伍特色化、专业化和精细化服务水平。围绕我市产业定位,充分发挥国家级平台资源优势,不断增强与国际高端资本对话能力,着力在产业链填平补齐、延伸配套上求突破,注重引进一批先导型、龙头型和基地型项目。深度挖掘现有企业潜力,促进增资扩股,实现量的扩张和质的提升。全年完成到账外资3.5亿美元。进一步拓展外经外贸,密切关注国际市场新变化,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和市场结构,加快培育森松重工、百川化工等新的外贸增长点,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34亿美元。加快企业“走出去”步伐,不断提升双马化工、六建集团、上海制皂等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切实加强涉外劳务市场管理,大力提升劳务输出层次,新增出境劳务2500人,实现外经营业额1.5亿美元。

2.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坚持投资第一拉动力、项目建设第一抓手,继续扩大有效投入,优化投资结构,实施一批带动作用强、产出效果好的重大项目。全面梳理重大项目信息库,完善项目开工建设动态管理机制,全力推进陆地方舟、双钱轮胎、聚源电气等52个亿元以上续建项目快竣工,着力推进雅鹿化纺、巴西机电、东化碳四等42个亿元以上新建项目快建设,大力推进威氏电缆、柘中管桩等20个亿元以上储备项目快落户。充分利用设备投入抵扣增值税、技改贴息等政策,鼓励企业加大技改投入,加快流程再造,淘汰落后产能,提高工业自动化水平和劳动生产率。鼓励企业“零地”技改,确保规模以上企业技改投入不低于应税销售的10%,技改面达50%以上。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设立或并购境内外研发中心、知名品牌、制造中心和营销网络,提升企业竞争能力。严格按照我市项目投资、产出和税收强度标准管理项目,促进节约集约发展。

3.着力增强园区功能。按照主体功能清晰、发展导向明确、各类要素协调的要求,进一步强化资源整合,优化产业布局,推动产业集聚集约集群发展,持续提高主功能区对全市经济发展的贡献份额。如皋经济技术开发区在硬件和软件、招商选资、功能区建设等方面向国内一流开发区看齐,加快形态和功能开发,探索功能共享、效益放大的途径,重点围绕新能源汽车及汽车零部件、电力电器装备、数控成形装备等特色园区,大力度开展精准化、产业化招商,确保招引亿元、千万美元以上项目16个,着力打造全市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如皋港区发挥经济增长发动机的作用,大力推进港产城一体化,重点打造船舶海工、绿色新材料、重型装备、现代港口物流等特色园区,深入开展跨江合作,主动承接优质产业,确保招引亿元、千万美元以上项目20个。充分发挥国家一类开放口岸和保税仓库的叠加优势,积极对接上海自贸区,着力在加工贸易、现代物流、后台服务等领域寻求合作。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围绕打造国家级高新区的目标,加快编制人口、资本、产业导入等专项规划,不断完善综合功能配套,大力推进凌志软件、顺风速运、米粒动漫等项目建设,着力在楼宇经济、软件和信息服务、节能环保、文化创意等方面取得突破。如皋工业园区依托高铁站,放大中心城区综合资源优势,高标准规划建设高铁商务区,集聚人流、资金流、信息流,构建充满活力的高铁经济圈。以顾庄生态园为核心,保留、延伸、拓展特色田园风貌,优化“城市绿肺”功能,着力打造休闲长寿养生产业基地。以完善配套功能为重点,打造国际汽车家居商贸城。进一步明晰西部工业区产业定位,招引关联企业落户。各镇工业集中区立足现有产业,在做专做精、做优做特上下功夫,培育扶持白蒲黄酒产业、下原医疗器械、林梓红木雕刻等专业特色经济板块,注重擦亮本土品牌,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动集中区转型升级。

4.切实强化要素保障。着力化解融资难题。深入开展银政企合作,引导资金更多投向实体经济、中小微企业,努力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全年新增贷款90亿元以上,贷存比提升2个百分点。加大金融机构招引力度,引进金融机构2家,新增小额贷款公司1家、力争2家。注重招引基金公司、风投创投、融资租赁、信托产品等新型金融业态。鼓励企业通过上市、发行债券及中期票据等方式直接融资,确保上市1家、报会2家,力争在区域性股权托管中心、“新三板”形成如皋板块。建成金融生态示范市。着力化解用地难题。坚持依法节约集约用地,鼓励建设多层标准厂房,引导企业通过新上项目和合资合作利用闲置低效土地。继续做好重大项目包装,积极向上争取点供或独立选址用地指标。加强项目用地督查,对达不到投资、产出、财税强度标准的企业实施瘦身计划,对圈而未用、用而不足的,综合运用各种手段依法及时处置,切实提高土地使用效益。着力化解用电难题。适度超前规划建设电力基础设施,加快推进220千伏邹庄、500千伏南通西输变电等工程。强化错峰管理,促进科学、节约、有序用电。着力化解用工难题。深入开展校企对接合作,开展各类技能培训3万人次以上,确保培训、上岗无缝对接。进一步为企业人力资源引进、开发和管理提供宽松的政策环境,注重丰富职工业余文化生活,努力创造安心留人的生产生活环境。

三、突出环境打造,着力建设现代宜居城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完善综合功能配套,提升城镇建设品位,全力打造长三角宜居养生目的地。

1.强化规划引领。牢固树立规划就是生产力的理念,进一步优化城乡规划体系,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水清地绿。高度重视规划的前期策划与谋划,充分发挥规划委员会统筹协调作用,强化全市规划编制“一张图”、“一盘棋”,注重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村庄建设规划之间的有效衔接。颁布实施《如皋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统筹编制各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加快推进绿化、电力、给排水、综合交通、地下空间利用、燃气和水环境整治等专项规划。充分挖掘镇(区、街道)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注重做好城镇总体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推动特色发展,彰显个性魅力。认真执行规划公示、专家论证、市民参与等程序,提高规划透明度和社会参与度。强化规划执行,切实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延续性和权威性。

2.强化功能配套。加快完善中心城区基础设施建设,新建府西路、观风路、滨河路、志颐路等9条市政道路,同步完成雨污管网和绿化亮化。坚持依法和谐搬迁,强化城市重要地段改造,完成城市搬迁80万平方米,新开工房地产160万平方米。大力推进龙游湖商务区建设,加快推进雨润广场、农商行、江中集团等中央商务区重点工程建设,建成龙游河生态公园,统筹推进如泰河两岸风光带建设,新增城市绿化80万平方米。进一步完善如港新城“八横八纵”路网建设和功能配套,全面建成长青沙备用水源工程,扎实推进天然气管网工程。加快推进王石线、丁磨路西延等结转工程和白雪线提升工程,开工建设蒲黄线东段、皋高线西延工程。改造提升白蒲、如皋港、江安高速道口形象。引导群众选择绿色、低碳、环保的出行方式,实施绿色公共自行车系统工程。继续优化城乡公交运行线路,不断提高乘坐率和公交出行分担率。切实强化如皋高铁站、海启高速等重点工程服务保障。

3.强化镇村建设。以“十个优”建设为抓手,完善小城镇功能配套,进一步提升镇区承载力。中心镇围绕“四区”要求,完善规划、提升功能、集聚产业,积极打造全市加速城镇化的新空间、加快发展的新载体。各镇牢固树立经营城镇理念,继续加大招商建镇力度,注重推进连片开发、纵深开发。坚持把“群众生活更舒适”的理念贯穿到城镇建设的每个细节中,合理确定产业区和生活功能区建设比例,逐步提高商贸、休闲、养生等服务业比重,着力打造旅游度假型、生态农业型、养老宜居型等特色精致小镇。稳步推进农民新型集居区建设,完善配套功能,加强综合管理,严禁未经审批私自建房,严禁农村集居房向城镇居民销售,切实加大违章建筑、一户多宅的清理力度。

4.强化城市管理。围绕创建省优秀管理城市目标,以“九整治、五规范、一提升”为重点,深入实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三年行动计划,扎实开展户外广告、建筑工地、农贸市场、渣土运输等专项整治,集中治理占道经营、违章停车、卫生死角等突出问题,确保创成省级城市管理示范路1条、城市管理示范社区1个。大力推动数字城管向如皋经济技术开发区延伸,深化城管进社区活动,完善查违控违机制,加快便民摊点设置, 探索非机动车停放和“门前五包”秩序管理市场化运作模式。大力发展现代物业服务业,重点加强老小区、安置区物业管理,建立质价相符的物业服务机制。

四、突出生态文明,着力提高可持续发展水平。大力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工程,引导清洁生产、文明生活、节约消费,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1.注重资源节约利用。切实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着力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健全完善新增建设项目用地联合预审查制度,控制增量、盘活存量,积极创建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市)。加强用水总量管理,推进水循环利用,建设节水型城市。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推广应用节能技术产品,抓好高耗能行业和企业的节能降耗,严格控制能耗过快增长。积极开发利用天然气、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加快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深入推进低碳试点城市建设,着力在生活垃圾分类处置和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上取得新成效。

2.加大污染治理力度。严格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强化污染源头监管,大力推进结构减排、工程减排和管理减排,突出抓好重点领域、地区、行业减排,确保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上级下达的指标范围之内。以PM2.5防控为重点,全面加强工业烟尘、粉尘和城市扬尘治理,强势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和露天禁烧工作,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以上的天数超过全年的85%。持续推进镇级污水处理厂委托运行,大力实施镇区污水管网延伸对接和泵站提升工程,改造同源、恒发和港区等污水处理厂,建成如皋工业园区西部污水处理厂,确保稳定达标排放。深入推进电镀、肠衣等重点行业和化工园区的专项整治,大力推广种养结合的循环农业生产模式,切实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严厉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切实防范重大环境污染事件。

3.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严守生态红线,建立完善生态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扎实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加快建设美丽如皋。大力开展生态系列创建,确保国家生态市、环保模范城市获得命名,如皋港新材料园区创成南通市生态工业园区。加强饮用水源保护,确保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持续推进村庄环境整治,加快实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不断强化“四位一体”长效管护措施,确保通过省市村庄环境整治验收。大力实施绿化工程,持续增强城乡绿化的生态功能和景观效果,林木覆盖率达24%。积极开展环境建设保护公益活动,充分发挥生态文化的先导作用,努力提升全民生态文明素质,加快形成崇尚自然、节约资源、减少污染、保护环境的良好氛围。

五、突出民生改善,着力加强和谐如皋建设。优先保障民生,是经济发展出发点,也是政府工作的落脚点。必须以城乡公共服务均衡化、优质化为导向,切实办好10件实事,全面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

1.着力强化富民举措。大力促进就业创业。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实施就业“直通车”工程,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的就业工作,争创省级创业型城市。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不断提升就业创业能力。认真落实创业扶持政策,鼓励和引导在外能人返乡创业,村干部和大学生村官带头创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5000人、城镇就业8500人。健全完善富民机制。积极拓宽群众收入渠道,鼓励以房产、资产和土地经营权等多种形式入股投资,获得土地收益、投资收益和分红收益,促进群众收入稳定增长。充分发挥扶贫开发和结对帮扶作用,引导群众通过勤劳致富改善生活,增加特殊家庭、特殊群体的“造血”功能,确保动态消除贫困。完善集体合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健全欠薪预警机制,努力提高一线职工收入,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增强村级经济实力。加大资产盘活和开发利用力度,认真落实好财税、用地、金融扶持等政策,建设项目和资金更多向经济薄弱村倾斜,促进特色经济、物业经济、合作经济发展,确保全市所有村(居)集体经济收入超20万元。强化农村集体资金、资产和资源管理,加大村级债务清理化解力度,坚决遏制新增不良债务。发展壮大建筑行业。充分发挥建筑业富民强市优势,切实开展多元化经营,推进总部经济发展,鼓励企业拓展高端市场,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促进建筑行业整体转型升级。全年施工产值力争突破900亿元,完成地方所得税4亿元,吸纳农村劳动力10万人。

2.不断提高保障水平。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围绕“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的目标,持续推进社保扩面,企业职工“五险”参保增加8000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实现动态全覆盖,新增被征地农民全部纳入基本生活保障,着力解决历史性被征地农民保障问题。加强社会保险基金征收和监管,确保基金安全。务实推进廉租房和公共租赁住房建设,构建多层次保障性住房体系,满足困难家庭住房需求。加大社会救助力度。大力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切实强化动态管理,逐步提高城乡低保、五保和孤儿供养标准,更加关注重病、残疾、丧失劳动力等困难群体,妥善安排好社会弱势群体生产生活,确保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强化公共财政保障。加大税源培植力度,依法规范财税征管,确保财政收入稳步增长。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强化对“三农”、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重点项目的支持。加大财政对村级运作资金的转移支付力度,建立村干部工资待遇增长机制。加强财政管理和监督,科学编制、严格执行财政预算,完善和执行经费公开制度,严格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和发展保障水平。强化债务管控,严格举债程序,加大债务化解力度,做到举债有度、偿债有源、成本求低、效益求高。

3.持续发展社会事业。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推进部省共建教育现代化示范区建设,确保90%以上学校达标。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协调发展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推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引导鼓励学生优先本地就业。统筹发展人口早期教育、学前教育、成人教育和特殊教育。积极创造条件,引进高等院校落户如皋。加快发展卫生计生事业。扎实开展公共卫生服务,完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全科诊疗能力建设。继续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鼓励民营医院提升服务能级和转型健康养老服务。健全全民医保体系,逐步提升筹资和保障水平,改革支付方式,完善大病补助救助机制。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确保通过国家复查。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积极稳妥实施“单独二孩”政策。积极倡导优生优育,努力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促进人口健康均衡发展。重视发展老年事业。教育引导年轻人常回家看看,高度关注老年人晚年生活质量,切实帮助解决实际困难。有效整合现有资源,为老年人提供更多舒适温馨的活动场所。繁荣发展文体事业。继续开展品牌文化活动,精心组织市第十届运动会暨首届全民健身运动会,不断丰富城乡居民精神文化生活。鼓励开展文艺精品创作,加速特色文化资源向优秀产品转化。认真做好《如皋市志》修编工作,努力编纂出精品良志。加快四大文化产业集聚地建设,着力推动文广传媒集团、教育培训集团等企业转型升级,力争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以上。

4.切实加强社会治理。大力培育社会文明。扎实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持续放大“爱心城市”品牌,积极倡导爱心义举,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一批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的道德典型,切实提升公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加强民主法治建设。扎实开展“六五”普法教育,深入实施“民生普法”工程,继续开展司法救助和法律援助工作。切实加强基层基础工作,推动社会管理重心下移,不断完善社区管理体制和服务网络,加大社会组织的培育和管理力度,促进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建立健全村规民约,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社会治理和监督的基础作用。狠抓安全生产监管。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严格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坚决执行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和“一票否决”制度。建立隐患排查治理和安全防控体系,深入开展重点领域专项整治,坚决遏制较大以上事故的发生。强化农产品质量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建立全过程、可追溯的监管体系,确保全市人民饮食用药安全。切实维护社会稳定。深入推进“平安如皋”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进一步完善大接访、风险评估、矛盾排查、快速调处等工作机制,依法妥善处理和化解各类社会矛盾。完善网络舆情监管机制,健全突发性公共事件应急体系,提高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和风险的能力。精心组织好全国第三次经济普查工作。依法管理民族宗教事务,提升民族宗教工作水平。深入开展国防教育,认真做好双拥工作,巩固军政军民良好局面。

六、突出自身建设,着力转变职能改进作风。面对发展的重任和群众的需求,必须突出执政为民,改进工作作风,切实树立“勤政、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

1.更加注重职能转变,不断提升政府服务效能。紧跟中央、省简政放权节拍,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坚持做到不与市场争权,不与百姓争利。牢固树立服务企业、服务项目意识,持续推进“三集中、三到位”,加大“减、转、放、免”力度。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刻把群众放在心坎上,突出惠民利民,完善三级便民服务网络,让老百姓享受优质便捷的服务。强化效能问责,严格执行首问负责制、AB角制、限时办结制,坚决杜绝推诿扯皮、“中梗阻”等现象,实现机关运转规范协调、办事公正透明、服务快捷高效。

2.更加注重务实创新,不断提升政府运行水平。坚持把“两增加两提升”作为衡量工作的标准,务实推进富民强市各项举措。以“钉钉子”精神狠抓各项重点工作,健全完善工作推进、目标管理和督查考核机制,确保各项工作抓好抓实抓到位。高度关注关键指标完成情况,杜绝弄虚作假,克服形式主义,努力追求实实在在、不含水分的工作业绩。积极抢抓中央、省有关新型城镇化、新兴产业、陆海统筹等方面蕴含的政策机遇,牢牢把握区位交通、产业基础等优势,积极主动、敢闯敢试、向上对接,力争在政策突破、争取试点、推进项目上取得实效。

3.更加注重依法行政,不断提升政府法治能力。建立健全群众参与、专家咨询和政府决策相结合的决策机制,规范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实现依法、民主、科学决策。着力强化依法行政意识,认真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切实加大行政问责力度,有效规范行政行为。加强政府信息公开,推进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切实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支持司法机关深化改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认真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

4.更加注重廉洁从政,不断提升政府自身形象。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强化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加大对财政资金使用、土地出让、工程项目建设等重点领域监管力度,坚决查处各类违纪违法案件。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市十项规定,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积极倡导少开会、开短会、讲短话。切实履行“政府过紧日子、群众过好日子”的承诺,发扬艰苦奋斗优良传统,压缩公务开支,将有限的财力更多用于经济发展和民生事业,以良好的形象取信于民。

各位代表,勇当苏中全面小康领头雁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让我们在中共如皋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进取,真抓实干,共同谱写“中国梦”的如皋篇章!

附:2014年政府为民办10件实事

1.启动实施中心城区水系畅通工程。

2.规划新建中心城区停车泊位1000个。

3.实施10所农村定点小学校舍改造工程。

4.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重大疾病医疗保障水平。

5.实施1000户农村困难群众住房修缮工程。

6.新建改造农村桥梁150座、农村公路100公里。

7.实施6个老小区改造提升工程。

8.实施中心城区给水主管网复线及老旧管道改造工程。

9.实施免费婚前医学和孕前优生健康检查。

10.推进农村居民养老保险服务全覆盖。 

赞(0) 打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雉水网 » 市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
分享到: 更多 (0)

新如皋 更专业 更方便

联系我们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