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江苏民生画卷定格“温暖记忆”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2018年,我省不断改善和保障民生,提升百姓的幸福感。岁末年初,记者走基层,访百姓,采撷一个个温情的故事,听他们述说生活的充盈,分享他们心底的感动。一串串“温暖记忆”,绘制成江苏民生画卷上一道绚丽的色彩。

  “今年,我住进了心目中的幸福家园”

房间干净整洁,宽敞的床、电视机、空调等设施一应俱全……2018年12月25日,记者走进睢宁县姚集镇高党村养老服务中心,眼前出现这样的场景。当年11月投入使用的养老服务中心,专为村庄的“鳏寡孤独”老人免费服务。

69岁的卢大爷说,他以前跟着儿女去外地城里,看到城市小区那么漂亮,不想回来。如今,村里啥都有,自己都不想出去了。“夏天有空调,冬天有暖气,住得非常舒适。”他说,闲暇时,自己会和老年朋友一起下象棋、打扑克,或到村中广场、农场溜达。姚集镇党委副书记、高党村第一书记邵其亮介绍,村里30名“鳏寡孤独”老人均已免费入住养老服务中心。

漫步村中,一栋栋白墙灰瓦的村民住宅楼整齐排列,道路两旁分布着各具特色的小店,设施完备的卫生室、便民综合服务中心、文体活动中心等应有尽有,村民享有田园风光的同时,也享受与城里人一样整洁的居住条件与丰富的公共资源。

像高党村这样的新型农民集中居住区,在睢宁已建成42个。目前,全县已启动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项目80个,9万余人入住新居,新增耕地3.6万亩。

睢宁的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只是全省的一个缩影。加快改善苏北地区农民群众住房条件,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是深入贯彻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此项民生工作,2018年9月4日召开专门会议进行具体安排,成立省级工作推进办公室统筹推进,并于当年12月20日-21日召开推进会进行再部署、再动员。截至目前,全省各地农民住房条件改善取得积极进展。

改善苏北农民住房条件,公共设施配套好是基本要求。我省要求以规划引领系统推进农民住房条件改善,并持续推动乡村道路、供电供水、通信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健康养老、就业服务等公共服务水平,努力让农民过上与时代同步的现代生活。

2019年年底前,一批基础较好、条件成熟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项目,将在乡村大地落地开花。

  “真没想到,我的电梯梦能在2018年实现!”

2018年12月29日,南京营苑新寓谭忠平家门口的电梯“满月”了。家住4楼的谭忠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乐得合不拢嘴:“小区目前一共建成两部电梯。我们这部电梯一个月前建成启用,现在上下楼太方便了。真没想到,我的电梯梦能在2018年底实现!”

谭忠平1995年入住这个小区,当时年轻,上下楼快步如飞。20多年转瞬即逝,如今已到花甲之年的他,爬4层楼就感觉膝盖发软。“能装个电梯就好了”,这个念头经常在老谭心里盘桓。

2017年,老谭从媒体上看到南京一些老小区加装电梯的消息后,立刻联系单元里的邻居们,拿到相关的许可证,与电梯公司签合同,准备当年底开工。但是,工人一进场,就遭到其他楼幢业主的反对,施工因此搁浅4个多月。后经社区、街道反复协调,2018年5月10日,加装电梯工程正式动工。

此后半年,老谭时刻关注工程进展。从挖掘机开挖基坑,到下钢筋笼、灌混凝土,再到安装电机、导轨和玻璃……每一步他都看在眼里,做记录、留资料,仅照片就拍了1000多幅。“没有政府帮忙,电梯是没法装的。电梯总价43万元,由单元里的业主们共同出资,年后还能拿到政府给的工程补贴款。现在我不换房也能住上电梯房,非常感谢南京出台的好政策!”谭忠平连连点赞。

“截至2018年12月22日,南京已有2122部电梯签订书面协议,1043部办理了施工许可手续,累计完工572部。电梯成功运行时,有业主自发地敲锣打鼓庆祝,还有居民写对联、送锦旗来感谢政府。” 南京市住房保障和房产局副局长兰文平高兴地告诉记者。

  做完规划,小山村成了“我们村”

由衷赞美村里的特产,时不时地说“我们村”……2018年12月26日晚,听张飞谈论宜兴市太华镇乾元村时,若非事先知道他的规划师身份,记者会以为他就是乾元村的村民。

作为省城镇与乡村规划设计院的规划师,张飞10个月前第一次走进乾元村。乾元村位于太华镇西部区域,离知名的南山竹海景区约2公里。上世纪90年代,村里工业挺发达。后来,一些企业出于环保需要外迁,还有部分企业经营不善,昔日的富裕村变成经济薄弱村。

2017年,我省启动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行动计划,先后遴选两批省级试点村庄作全省示范。宜兴选中乾元村申报2018年的第三批试点,并提前请来规划设计团队。

张飞所在的6人团队,分属规划、景观、建筑和市政4个专业。一进乾元村,他们的第一印象是“环境太好了”:满眼竹林、大片茶田,清澈溪水从山上流下来,静谧美好。他们开座谈会、发调查问卷、到村民家走访、航拍村庄现状、搜集历史资料、调研周边产业,很快对这个面积9.2平方公里、有580户2200人的村庄有了更多了解:周边旅游资源丰富,村里有“一线天”和“老虎洞”两个观光点,已有几家民宿、土菜馆;土壤、气候适宜种茶,村里的早春茶比普通春茶提早15天上市;闲置厂房多达5万多平方米;乡风和睦、村民长寿……无锡市纪委派去的挂职干部、太华镇党委副书记兼乾元村第一书记徐斌,带他们走访调研,一起讨论村子的定位、发展前景。热心村民姜华峰,帮团队拍摄村里90岁以上老人的照片。对此,张飞解释道:“我们想给乾元村规划一个‘康养’的定位。我去过浙江一个康养产业做得比较好的乡村,我们村条件比它好多了。”

记者问:“你很多次把乾元村说成‘我们村’,你自己发现了吗?”张飞一愣,随后爽朗地笑起来:“这个村我也想来住。”

张飞团队与镇村反复沟通,认真打磨规划方案,先后改了五轮。该村的结对帮扶单位——无锡市纪委还帮忙邀请专家,给方案“挑刺”。最终,乾元村规划确定——以养生休闲为主线,构建“茶、竹、果、药”产业体系。太华镇党委书记蒋健君透露,镇里积极引进专业公司、社会资本,发展乾元村旅游产业,目标是打造成3A景区,已与一家专业公司签约,有望2019年上半年启动景区化提升改造项目。

  小小公厕,蕴藏城市脉脉温情

“以前一进厕所,脚都没处放,太脏了”,2018年12月20日,在芦席营住了70年的杨寿鸣说,“公厕改造后,干干净净清清爽爽的。”杨寿鸣的父母上世纪40年代定居现在的南京鼓楼区芦席营,几十年来没搬过家。“全家都用这座公共厕所”,他边指着巷子深处的芦席营22-24号厕所,边说:“很多房子没有独立卫生间,现在附近的百户人家还指望着这所公厕。”

他带着记者穿过巷子,拐进更细窄的小路,路旁是上下两层联排红砖房,不少窗户上放着红色痰盂或深色马桶。他介绍说,房子都是上世纪70年代建的工厂宿舍,没有独立卫生间。“22-24号厕所就是大家共用的卫生间,属于工厂的,但工厂前些年搬迁后,厕所就没人管理了。天天臭气熏天,蚊虫多,没法下脚。怎么办?大家想法子每家出几块钱,凑起来请人打扫。”

2015年,南京城管部门对这所冲槽式、没有独立门的厕所进行首次改造。2017年,南京率先开始“公厕革命”,对全市多个厕所进行改造提升,芦席营22-24号公厕列入其中,于2018年2月进行“升级改造”。据鼓楼区环卫所相关负责人介绍,厕所严格按照国家二类公厕建设,男女厕所内各四个厕位。

小小公厕,折射出城乡的变迁。不仅在城市,2018年南京“公厕革命”还向农村延伸,升级改造225座农村公共厕所。在昆山、宿迁等地,公厕里不仅有手纸、洗手液,甚至还有WiFi。省住建厅城管局局长王守庆说,2018年前10个月,全省已完成新建城市公厕476座,改(扩)建厕所1015座,合计完工1491座。目前,全省共有城市环卫公共厕所近1.3万座,其中二类及以上公厕约6500座,近2000座公厕设置有第三卫生间。(白 雪 刘玉琴 徐冠英 朱秀霞)

赞(0) 打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雉水网 » 2018年江苏民生画卷定格“温暖记忆”
分享到: 更多 (0)

新如皋 更专业 更方便

联系我们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