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总书记报告】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 江苏推动城镇化向质量提升转变

 

苏州虞山镇福圩村汪家宅基全景。省发改委供图

以农业产业化引领农业现代化,全面推行居住证制度为农民进城铺路,打造特色田园乡村助力乡村振兴……2013年以来,江苏始终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重要讲话为遵循,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提高城镇发展质量为关键,以城乡融合发展为导向,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努力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探索具有江苏特色的高质量新型城镇化路径。

推进新型城镇化,科学规划是龙头。江苏省委、省政府于2014年5月出台《江苏省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规划(2014-2020年)》,设置总体发展水平、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和资源环境等四大类29个指标,着力推动城镇化从偏重速度规模向注重质量提升和可持续发展转变,从偏重城乡建设向注重民生改善和人的全面发展转变,从偏重城市空间扩张向注重完善城市功能和提高空间利用效率转变,成为引领全省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基础性、战略性规划。

新型城镇化,核心是以人为本,关键是提升质量。江苏通过顶层设计、部署户籍制度改革,率先全面推行居住证制度,大幅降低进城落户门槛,为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创造条件。居住证持有人依法享有子女入学、职业技能培训、公共租赁住房等20多项公共服务,累计制发居住证2600多万张。同时大力促进教育公平,优化配置医疗卫生资源、推动城乡基本养老服务均衡发展、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等,让乡村同样享受公共资源福利。

坚持“四化”同步,推进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良性互动。加快农业社会化、市场化步伐,提高专业化、高效化水平,创新农业经营方式,提升综合生产效率,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以农业产业化引领农业现代化,实现城乡一体协调发展、持续发展、均衡发展、和谐发展。

坚持标本兼治统筹推进,城乡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在全国率先启动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充分挖掘和利用自身的特色资源,走多样化的特色发展之路,通过实施山水田林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保护、修复提升乡村自然环境,促进“山水田林人居”的和谐共生。截至目前,已经确立136个试点村庄,到2022年,全省将培育500个左右省级特色田园乡村,保护1000个左右省级传统村落和传统建筑组群,建成1万个左右美丽宜居村庄。

优化城乡空间布局,结合“1+3”重点功能区战略(扬子江城市群、沿海经济带、江淮生态经济区、徐州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实施,以城市群作为城镇化发展的主体形态,加快推动城市群建设、乡村振兴和综合交通体系建设,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全面增强城镇竞争实力。

记者 郁芬

  “四化”同步, 让人民共享城镇化发展成果

“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推动城镇化向质量提升转变,做到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2013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发表重要讲话。

2014年12月和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两次来江苏调研,先后提出“没有农业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富强,没有农民安居乐业,国家现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发达地区在这方面一定要带好头、领好向,把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真正落到实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别要注重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对江苏新型城镇化提出更深层次的要求。

遵循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6年来,江苏各地陆续出台新型城镇化相关规划,从产业支撑、人居环境、城镇布局等方面入手积极探索,推动城镇化质量提升,走出符合中央要求、具有江苏特色的新型城镇化路径。

产业化引领,农民乐业又安居

“以前种蔬菜最发愁销路,现在‘它’要什么,我们种什么,每亩能收入5000元左右。”春节假日期间,淮安市淮安区施河镇蔬菜种植大户孙德胜格外忙碌,今年他种植的20亩青菜和大白菜迎来大丰收。

孙德胜口中的“它”,是淮安区中央厨房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创新项目。通过建立种植养殖基地,这一项目把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产品市场服务业“三产”深度融合,把传统农田变身“食材车间”,保证从“种子下地”到“筷子到嘴”每一农产品都可溯源,拉长农业产业链,实现产业互补增效。淮安区中央厨房项目建设单位、江苏百斯特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强众介绍:“我们和周边农场、合作社以及广大农户合作,由他们种植标准化农产品,再由企业负责研发、加工和流通环节,各方分工协作,共享增值收益。”

龙头企业、农业业主、专业合作组织“三驾马车”拉动,加快淮安区现代农业由“点”到“面”快速扩张,传统“小打小闹”的农业生产方式,逐步向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特色化方向发展。今年,淮安区将进一步加大对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加快推进黄河故道、绿草荡淮流路、白马湖大运河三条沿线农业产业带建设。

“四化”同步目标中,农业现代化是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的基本支撑,同时也是“四化”同步的最短板。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江苏省以农业产业化引领农业现代化,实现城乡一体协调发展、持续发展、均衡发展、和谐发展。

农业生产现代化的同时,农民生活也在向现代化迈进,让村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一样的生活便利。在淮安市淮阴区刘老庄镇,原来分散居住的1200余户村民住进崭新的九房安置小区。“我住了20多年土砖墙房子,没想到老了还能住上150多平方米的二层小楼。”提起现在的生活环境,当地农民包士林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他告诉记者,过去老两口吃完晚饭没事干,现在家门口就有小广场,没事就去跳跳舞锻炼身体。“这里还有超市、卫生院、活动中心、绿地,环境好了,生活也更便利,咱们的日子过得更有滋味。”

今年,江苏省计划在苏北实施620个村的改造任务,用3年时间改善30万户农民的居住生活条件。“我们要求必须同步配齐公共服务,同步谋划产业发展,同步加强社会治理,真正让农民过上与现代同步的城镇化生活。”省住房与城乡建设厅厅长周岚说。

海门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上快车道。王亚东摄

特色田园,点燃乡村生命力

2月,灌云县伊山镇川星村6000亩梨树吐出新芽。村民们忙着给梨树修剪枝桠、施肥,等待3月底“千树万树梨花开”。

乘着高铁赏梨花、看花海、采百果、住民宿……每到春天,远近游人争相来到川星村。去年,川星村接待游客40万人次。很难想象这里曾是有名的贫困村,人均年收入不过万,98%以上的劳力外出打工谋生,村里连条像样的路都没有。川星村党支部书记孙正壮说,如今的川星村变卖梨为“卖风景”,打造农旅结合的伊甸园景区,逐步探索出一条“让乡村回溯诗意、引青年回家创业、请游客品味田园”的特色乡村振兴新路径,带动1300多名村民就业。

更深刻的变化是村庄面貌的改善。这个曾经出了名的“脏乱差”村,如今美不胜收——行走在乡间村头,远山如黛,一派田园牧歌式的美丽乡村景致。全村420户人家房屋经过统一改造,红瓦白墙,小院错落有致,道路干净宽敞。院前屋后花红草绿,篮球场、活动广场、游园、停车场等公共设施配置齐全。村民毛占宽说:“现在路好走了,村子更美了,感觉比城市生活还好!”

美丽嬗变,得益于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孙正壮说,为打造乡土气息浓郁又有个性与活力的宜居宜业村庄,他们邀请省里建筑设计团队指导,对田园风光的自然环境、农村生态的景观布局、乡土风格的建筑式样、配套完善的基础设施进行统一规划、设计。截至目前,川星村已改造露天旱厕90个,疏通沟渠26道,道路黑化改造10公里,新植草皮1.5万平方米,栽植冬青、樱花、女贞、竹子等观赏树木8万多株,建成污水处理系统,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山乡巨变,农民身份也在发生变化。川星村村民有的变身为股东,既拿工资又得红利。有的当上小老板,办民居民宿、农家乐创业增收。有的在旅游业中找到就业岗位,当起田园匠人。从薄弱村、贫困村到省级特色田园试点村,川星村把培育特色产业、提升乡村旅游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走出一条特色鲜明的脱贫致富之路。去年,全村农民人均收入2.19万元,旅游业收入占70%以上,村集体收入达30万元。

在江苏,像川星村这样的示范点不在少数,它们代表江苏省新型城镇化的最新进展。2017年,江苏省在全国率先启动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为乡村振兴提升内在活力,打造“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村庄。截至目前,已确立136个试点村庄。让“乡村成为人们休闲度假的好去处”,已成为城乡建设者的共识。省住建厅有关人士表示,到2022年,江苏省将培育500个左右省级特色田园乡村,保护1000个左右省级传统村落和传统建筑组群,建成1万个左右美丽宜居村庄。

没有乡村的振兴,就没有民族的复兴。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去年4月印发《江苏省乡村振兴十项重点工程实施方案(2018-2022年)》,积极实施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农民收入新增万元、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乡风文明提升等十项重点工程,为大力发展乡村振兴划定“时间表”“路线图”,并提出具体量化指标和政策举措,加快城乡融合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

城市集群,增强城镇竞争实力

去年11月,省公安厅制定发布深化人口服务管理“放管服”十项措施,其中第三项规定,今年1月1日起,徐州、连云港、淮安、盐城、宿迁等五市居民凭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或合法稳定就业并参加城镇社会保险,可在五市范围内城镇地区自由迁移户口。有关人士指出,这一新政打破五市之间户籍壁垒,将极大助力苏北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2017年5月,省委、省政府提出“1+3”重点功能区战略构想,即扬子江城市群、沿海经济带、江淮生态经济区、徐州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提出把城市群作为城镇化发展的主体形态,全面增强城镇竞争实力。

结合“1+3”重点功能区战略的实施,近年来江苏加快推动城市群建设、乡村振兴和综合交通体系建设,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去年以来,江苏省大力提升南京城市首位度,不断增强南京作为扬子江城市群核心城市的扩散效应和辐射带动能力。作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徐州也在持续发力。

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徐州市副市长毕于瑞2013年现场聆听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他认为,总书记提出城镇化要转轨高质量,优化布局无疑是先手棋。6年来,徐州统筹推进中心城市建设、新型城镇体系构建、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同发展,城乡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城市发展布局进一步优化,立体交通体系加速构建,公共服务设施更加完善,城市形象也更加靓丽。在城区宜居性不断增强的同时,农村改水、改厕、道路、公交等基础设施建设也不断加快。“去年一年,我们就新建改建农村公路729公里、桥梁315座,完成村内道路硬化1183公里,实施农村改厕4.76万户,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也进展顺利。”

在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经济系主任杨德才看来,江苏近几年通过科学规划和扎实举措,实现新型城镇化的高质量发展,“江苏近几年提出的城市群建设,恰恰与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相吻合,并且我们可以清晰看到,江苏发展城市群并不是对几个并列城市的简单叠加,而是通过大力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重大举措,促进城市群之间通过各项要素功能联系形成城市生态网。”

杨德才认为,无论是扬子江城市群建设,还是淮河生态经济区城市群建设,江苏都是按照国家要求和高质量发展的最新理念来推进,把环保、生态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来统筹考虑,“江苏新型城镇化的‘含金量’非常高”。加强城市群建设,如何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促进大中小城市、县城以及乡村的中心镇之间良性互动,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应是下一步江苏推进新型城镇化重点考虑的问题。

记者 郁芬 倪方方 顾敏 陈月飞

记者手记

推进“以人为尺度”的城镇化

2月27日夜,即将完稿时候,记者接到川星村村民毛占宽的电话,他还想向记者“补充一些目前的体会”。综合一下,他的想法就是:一家人围着200棵果树忙活,住的二层小楼就在伊甸园景区里,还能跳跳广场舞,这就是“稳稳的幸福”。

推进新型城镇化,说到底,就是为增进这种“稳稳的幸福”、守住应有的乡愁。新型城镇化“新”在人的城镇化,城镇的发展终究要依靠人、为了人。这提醒我们,推进城镇化也好,发展“四化”同步也好,都要抓住“人”这个关键因素,以“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克服急躁冒进、华而不实、“一刀切”的弊端,让城乡居民从翻天覆地的城镇化进程中真正受益。

当前,江苏省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花大力气改善苏北地区农民群众住房条件,正是要让农村群众过上与时代同步的现代城镇生活。当然,仅仅“上楼”还远远不够,产业要跟上,就业要活起来,解决“进得来、留得住、过得好”的问题。从放宽户籍限制,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民,再到新市民逐步拥有无差异的市民权利,江苏不断累积城镇化的内生能力,让广大群众积极拥护、自觉参与城镇化发展过程,把习近平总书记“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的谆谆嘱托落到实处。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一个顺势而为、水到渠成的发展过程。在构建以人为尺度的生产和生活社区同时,还要更加注重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更加注重环境宜居和历史文脉传承,促进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进一步提升。倪方方

赞(0) 打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雉水网 » 【向总书记报告】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 江苏推动城镇化向质量提升转变
分享到: 更多 (0)

新如皋 更专业 更方便

联系我们新闻投稿